八方人物:爭取鮮宰雞先要懂吃雞

八方人物:爭取鮮宰雞先要懂吃雞

香港品牌嘉美雞獨家代理郭銘祥飼養的第一群雞,是在加拿大著名學府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的研究室裏。七十年代中,他研究家禽營養學碩士論文,在實驗農場養了幾百隻白毛雞,40天長成兩斤重。
肥雞為人類完成實驗使命,多被外籍研究員當垃圾清理,只有郭銘祥與太太努力在實驗室裏為雞隻割喉放血、浸熱水、拔毛,辛辛苦苦保留100隻鮮雞,廣宴親朋。
香港養雞人領教過外國雞淡而無味,最大理想是飼養鮮雞獲巿民賞識。但政府為了方便杜絕禽流感,計劃逐步收回街巿雞販牌照,又建議推行中央屠宰,一旦沒有即劏即買的鮮宰雞,巿民還能吃到有傳統水準的好雞嗎?

新鮮雞味千變萬化

政府搞過內部試食會,聲稱能夠辨別新鮮雞味道的人不多,郭銘祥也親手炮製幾款鮮雞與記者分享箇中味道。要維護吃新鮮雞的權利,要先領會新鮮雞的味道。有懂得吃鮮活雞的顧客,本地農場、活雞零售方有生存意義。
養雞人眼中,新鮮雞味在烹調下千變萬化。一隻養了60天、一斤重的烤焗嘉美童子少爺雞,與兩隻養了90多天的白切康保雞及嘉美雞放在枱上時,郭銘祥對記者說:「先吃雞胸。」雞胸脂肪少,最能試出肉質是否嫩滑。嘉美童子雞經過烤焗,金黃薄如牛油紙的雞皮,包着濃味嫩肉;白切康保少爺雞肉質結實味清香;白切嘉美雞香中帶軟,但仍有點「嚡口」。
「再試一口蒸熟後再冷凍的嘉美雞罷。」同一隻白切嘉美雞,經冷凍後,肉質結實起來,雞髀香滑,鮮味突出,牠帶來的新驚喜,似在郭銘祥意料之內。
回憶最快樂,為何上一代劏雞還神、一屋雞香的時光似是一去不返?郭銘祥給了這樣一個答案:「香味物質與雞種有關,有味不一定有香,要快大也不可以有那種香味。」若果養雞講最高境界,為何不可以養一些又香又甜又好味的雞呢?「可以,但一隻雞太貴,不夠大眾化,誰會去買呢?」他認為吃得到的鮮味比嗅得到的香味更重要。
養雞宰雞煮雞之道很難掌握,郭銘祥擔心活雞在中央屠宰時,若果浸水過久、加入防腐劑及包裝不得法,都會令雞肉變「腍」、變「霉」,白白把好雞糟蹋。在他心目中,保留以往個體雞販即劏即賣的方式,才能保證有最好質素的鮮宰雞。
為了追求最好味的雞味,應該怎樣處理宰雞權?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