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風雲:星巴克收縮的啓示 - 劉祥發

樓市風雲:星巴克收縮的啓示 - 劉祥發

最近星巴克關閉澳洲大部份分店,令業界感錯愕。這顯示財雄勢大的跨國公司,原來都敵不過當地以精緻形式運作的小咖啡店。過往該等公司以經濟規模及國際聲譽的優勢,在全球各地有不俗利潤,今次滑鐵盧,對港資企業或地產界於國內的發展,帶來一個重要啓示。
自80年代末,不少港商開始湧往國內掘金,其中地產界也差不多於同期在國內開展業務,自此各大小地產發展商,不斷在各大城巿圈地。這麼多年來,落成的物業不少,但成功為他們帶來巨額利潤的項目,似乎不多。當中更有發展商在北京的商場發展項目,曾傳出出租率不符理想等尷尬局面。

港發展商優勢續減

至今,香港大型發展商如長實(001)、新地(016)及恒地(012)等,主要收入來源仍以香港為主。早年香港地產商到國內發展住宅項目,似乎有一定優勢,事關財力足,加上發展經驗豐富,但隨着國內經濟發展,國內以住宅項目為主的發展商,建成物業質素越來越高,港資地產商競爭優勢開始減褪,部份發展商面對形勢改變,開始轉移發展方向,例如新地在上海發展地標性商廈物業,恒隆地產(101)等發展商則在各地發展商場持有作收租。
對香港發展商而言,賣樓收益佔收入來源比重向來較高,在國內發展商廈及商場物業,都是以收租為目的,中短期而言,租金收入暫不會大幅提高其在港母公司的利潤,因此過早放棄香港巿場,未必有好處。不過現時國內發展商也開始有專門發展商廈項目,港資發展商也未必可在這範疇中獨佔鰲頭。
至於港資背景的地產代理,早於90年代初開始於國內開分行,經過多年發展,個別公司規模已十分龐大,但將其佣金收入與本港業務相比,仍大幅落後,若將其兩地純利相比,國內業務變成雞肋,究其原因,是國內稅務重及政策風險高。去年中,深圳代理是近十多年來最風光的一段時間,但旺巿不足一年,當地樓巿又立即進入深度調整,未來一至兩年內,當地代理業難有復蘇迹象。

國內代理日益進步

地產代理界遇到的問題,可能比發展商更大,原因是代理業人手密集,加上技術水平及資金需求較低,故港資的地產代理行於全國各地遇到的本土對手,數目相當之多,為了壓倒當地的對手,有港資地產代理行以先奪得巿場,然後再取利潤的策略,尋求突破,這樣不斷投入資源於各省巿開設分行的策略,導致邊際利潤降低。
無論是發展商或地產代理界,都可以看到星巴克的劃一產品質素,在高度發展的地區已經全無優勢,那麼港資同業怎樣面對日益進步的國內對手,相信這才是他們能否持續發展的最主要因素。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