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京奧開幕式有違傳統先哲理念 - 李怡

蘋論:京奧開幕式有違傳統先哲理念 - 李怡

京奧開幕式已過去幾天。開始時是海內外一片讚嘆驚艷之聲,接下來就是內地網民對張藝謀承接他在《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中一以貫之的視覺盛宴的批評,指為空洞、無中心、不感人。經過數日的思考,筆者且對整個開幕式演出的中心思想,提出一點淺見。
開幕式總的精神表現,在於人多、步調動作齊一,而最後突出一個「和」字。有人指,「和」讓人聯想到「和食」、「和牛」,屬日本大和民族精神。但實際上,「和」字是從中國先秦哲學中就開始提倡的。
「禮之用,和為貴」,是《論語》的話。中國藉奧運開幕式,提出「和」的精神,認為這可以與奧運的「和平」意念接軌,將「和為貴」解作社會、人際、國際等關係中以和平、和氣、和諧為貴、為先、為重。但這只是對「和為貴」的粗淺闡釋,並沒有觸到中國傳統哲學中「和為貴」的真正涵義。
明代朱熹《論語集注》中對「禮之用,和為貴」一句注曰:「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也。和者,從容不迫之意。蓋禮之體雖嚴,皆出於自然之理,故其為用,必從容不迫,乃可貴。」後之學者也沿襲朱熹的解釋,認為「和為貴」的根本要義,在於自然和順與從容不迫。
古人愛講天道,最大的天道是自然,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比天與道更高的法則,人做事,一定要順應自然,切忌逆天逆道,為所欲為。中共建政以來,強調「人定勝天」,表示「與天鬥,其樂無窮」,包括「高峽出平湖」的壯舉,都與「和」所主張的順應自然精神相背。大幹快上、以運動治國,均違反和順自然、從容不迫的「和」之道。遭天譴是戕害自然所得到的報復。
《論語》關於「和」字的另一論述,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承認和尊重「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有這種承認和尊重,就可達致人際、社會、國際之和諧,若不承認和尊重人心之不同,硬要追求表面上的統一,強要千人一面、眾口一聲,那麼表面上是「同」了,但卻是「同而不和」,無法達致和諧。
「和」是出於自然,而「不同」也是出於自然。因為人的意識千差萬別,世界正因為有不同的事物互濟互克,不同的意識切磋砥礪,才能令世界進步,令社會生機勃勃,奼紫嫣紅。因此,「和而不同」正是千變萬化的世界得以存在的自然之理。
相反,如果硬要追求表面的一律,要所有人的見解都一樣,全國人民都只可以依循「毛澤東思想」,而不可以有自己的思想,那麼過去的教訓就是導致經濟瀕臨崩潰邊緣。因此,「同而不和」不但是小人(如憤青網民)毫不從容的處事之道,而且是令整個社會趨於毀滅的定則。
用《論語》對「和」的釋義,來看奧運開幕式中以千人一面、整齊同一的步調動作來表達先哲的「和」的哲理,可說捉錯用神。這未必是出自張藝謀對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知半解,很可能出自中共今天追求和諧社會的基本觀念。中共或認為,「和」就是要「同」,就是要千人一面,眾口一聲,因此不容許有不同意見在奧運場內外表達或標識展示,幾個示威區形同虛設,個別申請示威者突然無故失蹤,正是追求「同」並以此顯示「和」的表現。殊不知,按中國儒家傳統哲理,表象的「同」是一定會導致「不和」的。因此,近來內地的暴力事件不絕如縷。

開幕式宣揚「和」,卻以「同」來表現「和」,雖悅目,但少了讓人感動的人性,少了獨特個性,少了自然。《我和你》的主題演唱,更是空洞乏味,糟塌兩位好歌喉。
點聖火儀式,用了夸父追日的古典,雖具創意,但這典故恰恰是表現傳說人物違反自然不自量力的行徑。《山海經》說,「夸父不量力,欲逐日景」,把河水喝亁,仍遠未把太陽追到,就渴死了。如果設計者要藉此表達在中共盛世可以追到太陽,可以勝天,那就完全違反「和」字的和順自然之理了。
以「同」來追求「和」,是永遠不會「和」的。但這正是中共當前施政違反自然的矛盾和悖理之處。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