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辦奧運擺擂台,有關新聞經電視台傳播後,或可作為對外邊世界有好奇心的外國觀眾茶餘飯後的話題。戴天前幾天在《信報》說,前柏克萊校區加州大學新聞學院院長謝二(OrvilleSchell)在《紐約時報.教育增刊》撰文,為增加美國人對奧運主辦國的了解,擬出三十二條問答題。
其中有:毛澤東結過幾次婚?北京奧運為什麼選在2008年八月八日下午八時八秒揭幕?二十世紀的中國,最「暢銷」之書籍是什麼?(答案是《毛主席語錄》,發行量估計為九億本。)這些問題,取得答案後,在八卦場合中可助「談資」。戴天眼中這位「所謂中國問題專家」,最近有新書出版:《China:HumiliationandtheOlympics》。《新聞周刊》(八月四日號)以「中國慘敗的痛楚」(China'sAgonyofDefeat)為標題,節錄了其中部份。謝二說除非你認識中國人過去百多年來的「痛史」,否則你不會明白奧運之成敗對他們有多大的意義。什麼「痛史」?痛史就是「國恥」。
謝二先從鴉片戰爭講起,說到日本成功「脫亞入歐」。1919歐美協約國在法國凡爾賽宮跟德國簽訂的條約竟然把青島「轉送」給日本。隨後日本侵華,佔據神州半壁江山。他也提到美國在開發西部時白人當家對「豬仔」華工的百般凌辱,用以說明「花旗國」在中國人的「痛史」上也有不光彩的一頁。
「國恥」因此是百年來中國人的共同記憶,也就是謝二所說的collectiveidentity。受人欺負多了,跟外界接觸時難掩「苦主」心態。在非常時期,「苦主」心態每被當權者用來發動「民族主義」這部老大的「救國機器」。上世紀六十年代,不少「第三世界」國家爭相對外宣揚自己受帝國主義傷害的「痛史」。因為,正如歷史學家PeterHaysGries所說,舊時的苦難越多,越有助建立今天的「道德威信」。
依謝二看來,五月的「西藏暴動」之所以令中國人難忍受是因為鬧事的時間太不合時宜了。人家旰食宵衣這麼多年,好不容易等到「聖火」傳遞的一天,你卻跑來撒野!整體來講,謝二這篇特稿卑之無甚高論,因為身為「苦主」,我們對歷年的「痛史」都耳熟能詳。值得注意的是他懂得為文「開承轉合」的法則。文章開頭不久他就說,中國政府的作為我們應該去「抗議」的地方不少,這一點我第一個舉手贊成,但要抗議也不應該在人家鑼鼓喧天的時候。文章結尾時他語重心長的說,我們當然不會因為中國領導人不愛聽逆耳之言而三緘其口,但「我們老外」(weforeigners)同時也不要忘記中國人「痛史」與「國恥」背後的複雜心理因素。中國今天是百年最接近「盛世」的時期,但歷史的傷痕不會在一天兩天消失的。Nowisnotthetimetoprovokethemfurther,現在不是惹他們生氣的時候,「以免干擾他們正在朝着建立一個新的、平等的和有自信的國家所作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