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本是東南亞最富庶的地方,可惜這片樂土在1962年落入軍人手上,失掉民主自由,經濟一團糟。人民苦忍到1988年,終於起來抗爭,歷史科老師紐翁敏(NyoOhnMyint)也是在當年投身民主洪流,親眼目睹軍方血腥鎮壓,但在昂山素姬高舉民主大旗後,他更全情投入民主運動,從此走上民主不歸路。
「全世界都在發展,惟獨緬甸除外」
1962年緬甸軍領袖奈溫發動政變,推翻總理吳努的民主政府。溫馴的緬甸人對鐵腕管治逆來順受,但最受不了的,是經濟越來越差。奈溫在1987年9月突然宣告多種面額的鈔票無效,只可繼續用被9除得盡的45和90緬元,因為9是奈溫的幸運數字,卻令許多人畢生積蓄一夜間消失。
生於中產家庭的紐翁敏,一直不知民間疾苦。直至某天坐火車,看到沿途都是貧民窟時,才猛然醒覺「全世界都在發展,惟獨緬甸除外」,學生發起示威抗爭,他也成立教師組織響應。男女老少、富人窮人,都湧上街高呼「要完全民主」。
民運把奈溫迫下台,但接管政權的將領蘇貌(SawMaung),在88年8月8日下令武力鎮壓,掃射手無寸鐵的示威者,紐翁敏說:「我看到死屍和槍擊。一名少女頭部中槍,完全失控。」
在民運受打壓之際,從英國回緬甸的昂山素姬,挺身領導民主運動,紐翁敏自願當昂山素姬的司機、保鑣和發言人。88年9月18日當軍政府完全掌控大局後,開始大舉搜捕民運人士,紐翁敏四處逃匿,翌年逃到泰國和美國。
2002年他回到泰國,與流亡人士繼續為緬甸民主出力,但他慨嘆錯過了一些良機,「不知道怎樣領導百姓的悲憤化為力量,再化力量為權力。我們實在無法控制人的情緒」。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