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Solzhenitsyn1918-2008<br>俄羅斯良心 反極權傲筆 索忍尼辛逝世

AlexanderSolzhenitsyn1918-2008
俄羅斯良心 反極權傲筆 索忍尼辛逝世

在黑暗統治之中,希望之光在那裏?俄羅斯的文學巨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忍尼辛(AlexanderSolzhenitsyn)的一生,就是一個擇善固執的故事。他不惜任何代價,揭露蘇聯勞改營對人性的摧殘,像先知那樣,深入刻劃俄羅斯靈魂的善惡鬥爭,埋下推翻暴政的種子。這顆俄羅斯的良心,前晚(周日晚)停止跳動,留下多部20世紀最有力的巨著,還有永不磨滅的抗爭精神。

索忍尼辛近年身體不好,兒子說他前天在莫斯科寓所如常工作,晚上11時45分突然心臟衰竭逝世,終年89歲。遺孀納塔婭指他活了「艱辛但快樂的一生」,也如願在盛夏過身。他的遺體今天放在俄羅斯科學院供公眾瞻仰,明天在生前所選的莫斯科東斯科耶墳場下葬。

英國前首相戴卓爾夫人1983年和索忍尼辛在唐寧街會面。互聯網

索忍尼辛和第二任妻子納塔利婭曾為抵抗蘇聯並肩作戰。互聯網

暴露勞改營慘況遭流放

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向索忍尼辛家人致以慰問,總理普京形容他的死是「整個俄羅斯重大損失」。蘇聯解體前最後的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指他「有獨一無二的命運,將在俄羅斯歷史留名」。法國總統薩爾科齊說,索忍尼辛是「20世紀俄羅斯其中一顆最偉大的良心」,讓全世界知道蘇聯恐怖統治的真相。
索忍尼辛一生擇善固執,不畏強權地反極權。他曾是忠誠的共產主義信徒,但共產政權的暴虐,撕破他的信仰,於是搖一支筆桿子,揭露可怕可惡的黑暗。
1945年,他寫信給朋友批評蘇聯獨裁者史太林(JosephStalin),結果被關進勞改營八年,在哈薩克流放三年,其間曾患癌症。艱辛的囚牢生涯中,他開始秘密寫作,連他自己也不敢相信會有出版的一天。
但共產政治不斷修正,在赫魯曉夫(NikitaKhrushchev)批判史太林政策下,他短篇小說《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OneDayintheLifeofIvanDenisovich)1962年獲准出版。這本書寫一個木匠在勞改營掙扎求存的故事,讓史太林年代勞改營實況首次曝光,有朋友形容衝擊性就像「原子彈」一樣。
赫魯曉夫不久即被強硬派奪權,索忍尼辛的作品成為禁書。他倔強不屈服,請願抗爭之外,更將手稿秘密運到國外出版,在國內地下流通。在接着的小說《地獄第一層》(TheFirstCircle),他再寫科學家的特別勞改營。在《癌症病房》(CancerWard)中,他寫治癌經歷,用癌症諷刺勞改營是蘇聯制度的癌腫瘤。
蘇聯暴虐統治竟有一條硬漢敢用筆鋒反極權,索忍尼辛儼如國際文壇的驚雷,1970年奪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團讚他「發揚了俄羅斯文學傳統的道德力量」,但他沒有去瑞典領獎,怕出了國回不了國。之後的三冊巨著《古拉格群島》(TheGulagArchipelago),繼續揭露勞改營黑暗,終令蘇共極權忍無可忍,1974年將他驅逐出國。

1975年流亡期間,索忍尼辛在佛特蒙州打網球。美聯社

索忍尼辛去年和普京見面,兩人反西方立場一致。路透社

「作家有能力打敗謊言」

在這部巨著中,索忍尼辛用紀實小說手法,將他親歷和採訪所得第一手資料,詳述史太林年代當局是如何將估計多達6,000萬人送進勞改營折磨的實錄。他寫囚徒所受的摧殘和道德勇氣,總結出一個人生意義:「我逐漸明白到,善與惡的界限,不是在國家之間、不是在階級之間,也不在政黨之間,而是在每一個人心中穿過。」
索忍尼辛的作品,激勵蘇聯人民對抗極權,也令歐美左翼對蘇聯的同情消失殆盡。美國《紐約客》雜誌主編雷姆尼克(DavidRemnick)認為:「地上最後的帝國被打倒,索忍尼辛的文學作品應記一功。」要打倒用暴力和謊言統治的政權,就要靠講真話的勇氣。
索忍尼辛在書面發表的諾貝爾文學獎領獎辭中,指普通人有責任「不參與說謊」,「作家有能力做更多:打敗謊言。」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國《紐約時報》

《反壓迫》
「某些人用權力壓制別人的想法,我們一定要公開譴責。對邪惡默不作聲,掩飾起來,就是扶植邪惡,將來必定千倍作惡。」

《反蘇聯》
「要一個毀掉我們一切的帝國,還是要拯救我們的靈魂,我們必須作出選擇。」

《論革命》
「不只西方不認識我們的歷史,我們也喪失了歷史。革命前後的事都被抹走,文獻被焚,目擊者被殺。所以我要重組真相,我國的所有真相。」

索忍尼辛生平

‧1918年:出生於基斯洛沃茨克(Kislovodsk)
‧1945年:開罪蘇共獨裁者史太林,判入勞改營八年
‧1953年:史太林死後數周獲釋,任職數學教師
‧1962年:在蘇聯領袖赫魯曉夫批准下,《伊凡.杰尼索維奇的一天》得以出版
‧1968年:《地獄第一層》和《癌症病房》在西方出版,在國內被禁
‧1970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
‧1971年:疑被KGB特工下蓖麻毒
‧1973至1976年:《古拉格群島》在巴黎連載
‧1974年:被逐出俄羅斯,開始流亡生涯
‧1978年:在哈佛演說,批評西方的資本主義
‧1989年:《古拉格群島》在蘇聯出版
‧1994年:蘇聯解體後,重返回俄羅斯
‧2007年:獲俄羅斯總統普京頒發國家獎章
‧2008年:心臟衰竭逝世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