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兄弟姊妹多,除了分薄父母的關注外,原來還有額外風險。腸胃肝臟科醫生指,感染幽門螺旋菌人士患胃癌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出兩倍,兄弟姊妹多的家庭較易感染此菌;曾有胃癌患者一家九口驗身,結果全部兄弟姊妹均驗出帶幽門螺旋菌,部份人更出現早期細胞病變,建議感染者及早殺死細菌,減低患癌風險。 記者:張嘉雯
仁安醫院腸胃及肝臟中心總監梁偉強指,感染幽門螺旋菌的人較容易患上胃癌,現時不能確定病菌的感染途徑。但有研究發現,兄弟姊妹越多,環境越擠迫的家庭,感染幽門螺旋菌的風險也越高,相信與飲食有關,建議即使是一家人,也盡量不要共用食具,「試過有胃癌病人,畀我哋叫晒八、九個兄弟姊妹返嚟驗,結果幾乎全部都有(幽門螺旋)菌,仲有啲已經有病變。」
服抗生素可殺菌
感染幽門螺旋菌可以引發胃癌及胃淋巴癌,長者的感染率達三至四成,若發現受感染,醫生通常會處方一至兩星期抗生素給病人服用,以殺死細菌,成功率達九成。但由於此菌的抗藥性越來越強,有病人在服用四個療程後仍未痊癒,「𠵱家有啲醫生頭一星期開兩種抗生素,之後個禮拜又開另外兩隻抗生素,希望殺得到。」
梁偉強指,胃癌在本港常見癌症中排第五位,九成胃癌患者超過40歲,年輕患者多屬遺傳性,早期沒有明顯病徵,確診時多屬晚期,少於一半患者可以存活超過五年。
胃癌常見症狀包括上腹疼痛、貧血、吐出含血嘔吐物、食慾不振、無故消瘦等,要預防患病,應改變飲食習慣,定時進食,戒煙、戒吃過鹹及醃製食物。
本港每年有1,000宗胃癌新症,600人死亡,梁偉強建議40歲以上、有吸煙習慣、家族病史或感染幽門螺旋菌人士要定期進行胃鏡檢查,一般每五年檢查一次;若發現有萎縮性胃炎等病徵,則要每三年應檢查一次;若已出現細胞病變,更應每年照一次胃鏡。
新內窺鏡減不適
不少人「聞鏡色變」,梁偉強指,傳統內窺鏡直徑八至九毫米,經食道進入胃部,病人常會感到不適,內窺鏡可掃描胃的組織,若發現細胞異常或早期癌前病變,可以透過內窺鏡黏膜下剝離術,把異常細胞削除。近年引入的纖幼內窺鏡直徑約五毫米,可以經鼻孔進入,減少病人不適,不會影響心跳率,病人缺氧的風險也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