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百多年前的「商界」 - 李怡

那是百多年前的「商界」 - 李怡

倘說商業行為以美德為基礎並催生美德,那麼會不會也催生一些敗德呢?比如自私、貪婪等等。
自私是人類本性,至於貪婪,麥克勞斯基認為這只是「以美德為基礎」的一個「意外插曲」。資本主義的發展,並不是按照馬克思預測的規律:越來越走向壟斷,越來越把工人當賺錢機器,向工人剝奪剩餘價值,從而迫使工人起來反抗,並最終埋葬資本主義。歷史的發展是:由於西方資本主義是與個人主義、人文主義同步興起的,資產階級帶有尊重個人的價值觀,他們的財富是通過交易而積累,既不是搶掠而得到,也不是如貴族的世襲而承繼。加上與資本主義同時興起的,還有政治上的民主化。民主就是政治權力的公有制,即通過人民的投票授權而產生有公眾認受性的、有一定任期的掌權者。這就為資本主義提供了道德基礎與價值判斷。在這個基礎上,種種反壟斷、公平競爭、維護工人權益、照顧弱勢社群的法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逐漸產生與趨於完善。
法治、民主、自由、維護人的尊嚴,是資本主義商業行為的道德基礎。
劉吳惠蘭說,商界「為了賺錢可以你爭我鬥,不擇手段,當人是賺錢機器,無人得到尊重。」這是一百多年前馬克思時代的「商界」,而不是現在、甚至三十年前香港的商界。不過,若用來形容中國大陸的商界,也許是頗適合的。
大陸的商界,大部分是通過官商勾結賺得「第一桶金」而發迹的。那裏沒有法治,社會沒有道德基礎,也沒有公平的、尊重人的價值判斷。因此,假貨、劣貨、害人食品層出不窮。所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權錢交易,官商勾結的市場經濟。大陸的一句流行語是:除了媽媽之外,什麼都可以是假的。電影《蘋果》演繹了這句流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