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區戲水 青年頭撞水底頸骨折<br>騎膊馬跳水隨時癱瘓

淺水區戲水 青年頭撞水底頸骨折
騎膊馬跳水隨時癱瘓

【本報訊】游泳是最佳的消暑方法之一,但市民到泳池及海灘戲水要注意安全,尤其青少年喜歡在淺水處玩騎膊馬跳水,隨時樂極生悲。骨科醫生警告跳水時水深不夠,或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很容易發生意外,引致頸椎骨折及移位,嚴重者更會四肢癱瘓,甚至死亡,故提醒市民跳水前要先確定水深,由水平線跳下,水深最少要有約2.5米。 記者:何渼婷

每逢夏季,也有不少市民胡亂跳水受傷的個案,骨科專科醫生翟慶聰指出,傷者以20至30歲男性為主,受傷原因多是跳水不得法所致,最常見的情況是不確定水深就跳下去,當水太淺時,跳水者的頭部便會撞向水底,沙灘、河及湖等難以評估水深的地方更是高危,貿然跳水極易導致頸椎受傷。

頸椎粉碎性骨折

翟慶聰表示曾有一名20歲青年與友人到長洲的沙灘嬉戲,當到達水深及膝的地方時,他與友人玩騎膊馬跳水,竟因頭部撞到水底,令四肢不能動彈,需即時送院救治,檢查後發現是第五節頸椎骨折,令骨頭被壓扁。由於屬粉碎性骨折,要先做手術清除壓着中樞神經的碎骨,再做穩定頸骨的手術,這名青年手術後需要戴頸箍4至6星期才逐步康復,雖然手腳能活動自如,但手部長期有麻痹感覺。
另有一位40歲中年男子,也因在淺水區跳水導致第三、四節頸骨移位,要做手術將壓着神經的骨磨走,再固定患處,讓骨骼自動復位。翟慶聰指出要防止跳水意外,必須加強市民的安全意識,例如不應在淺水區或在水深不明的水域跳水,若跳水時不幸發生意外,應盡量不要移動傷者,以免頸椎「傷上加傷」,應立即報警求助。
翟慶聰指出,頸骨分開七節,頸椎骨折及移位以第五、六節最常見,又以第一、第二節後果最嚴重,傷者會出現呼吸困難、四肢不能活動的情況,嚴重者會終身癱瘓、性功能受損及大小便失禁等。

一名青年玩騎膊馬跳水不慎受傷,X光片顯示其頸椎骨第五節被壓至變形(箭嘴示)。

治療黃金八小時

一般來說,頸椎受傷首八小時是治療的黃金時間,醫生可替傷者注射類固醇,將頸椎受傷引致的脊髓損傷減低。物理治療師呂永恆指出,若脊髓受傷處以下的感覺神經功能全部喪失,患者日後復原的機會很微,若傷處以下仍有感覺,並保留運動神經功能,復原機會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