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朋友對基金深信不疑,是投資組合內的必然之選,亦有朋友對基金恨之入骨,因為回報未能兌現。
兩星期前談及以年回報去比較基金的表現作初步標準,此方法不適用於成立只有數年的基金。舉例說,有基金只成立了3年,總回報是110.7%,年回報是(1+110.7%)1/3-1=28.2%,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但由於只成立了一段短日子,表現受短期經濟周期影響,此等因素長期來說將不能維持,因此這方法不能作準。
在購買基金時,你可能收到大堆數字資料,其實不是全部都有參考價值。你可以用你的方式把資料重組,始終自己最明白自己的分析。情況一如財務報表,管理層負責製作,核數師會利用自己的審計方式去進行審計,提供審計意見,告訴投資者那盤數是否真實而公平。
自己重組資料分析
老實說,有些基金上的未來表現數列我也不太明白,亦懷疑售賣的代理有多少可以明白,以簡單的方法去分析便穩妥得多。
最簡單的方法是要求代理,把投資回報以最淺白的方式列出,並模擬未來走勢。舉例有人投資10萬元買基金,認購費4%,即是4000元,餘下9.6萬元才是投資的本金。
首幾年表現最重要
首年回報6%,本金增至101,760元,基金收取每年資產值2%管理費,於是本金減至99,724.8元,仍然少於起初的10萬元。第2年仍有回報6%,本金增至105,708.3。如果回報及收費不變,5年後有116,126.4元。比起沒有認購費,少了約4,800元,是起初本金的4.8%。
另一種情況是首3年回報-3%,次2年回報5%,管理費每年2%,如有認購費,一年後在扣除收費前有93,120元,扣除收費後只有91,257.6元,如是者就算在第4及5年有年回報5%,本金只有87,316.3元,仍少於起點的10萬元。原因是收費及在首數年有負回報,投資者要在差不多第10年才返家鄉,沒有認購費,第8年已差不多返家鄉。因此基金在首數年的表現至為重要,否則費用付了,本金卻越來越少。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 李兆波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