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用小麥粉混上顏色,搓出跟實物造型及色調相同的作品,小至一塊1cm的乒乓球拍,一刻一劃,起碼要有四、五十年功力才做到!今天就由傑出華人面塑大師張寶琳為你介紹這種幾近失傳的中國手工藝術。
記者︰布魯斯
攝影︰星辰哥哥
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張寶琳
張寶琳大師今年50多歲,99年被封為「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亦是今屆奧運指定的「北京2008奧林匹克文化節」藝術大師,一雙巧手最擅長塑造中國經典故事如《紅樓夢》、《西遊記》等人物,曾在2吋乘2吋的空間內塑造出十八羅漢及仿翡翠面塑「千手千眼佛」,非常厲害。
面塑,清朝皇族玩具?
常在古裝電視劇集裏,看到伯伯在街頭做出一支支用竹枝撐起的麵粉公仔,現實世界裏,面塑早在漢代已出現,當時流行搓花草鳥蟲,在節慶時作祭祀用品。後來,清朝宮廷收為己有,成了皇族玩意,直至民國,這種技術才慢慢回到民間,張寶琳師傅學的就是宮廷派面塑。
搓粉,搓到世界知名!
張大師說,他在4、5歲時開始接觸面塑,當時他爸爸的一位好朋友是面塑師傅,某日給他一小塊粉糰試試看,結果就這樣愛上了!因為喜愛,令他不斷練習,長大後也試過其他手工藝,但最愛還是色彩奪目的面塑,他說,這門藝術講求細緻,試想想,一個才3、4厘米高的公仔,要在不足1厘米的面部塑造出五官,一點也不易。
即席示範:熊貓大製作
圓圓身體:
搓出一大一細兩粉糰,用竹枝固定。
三層眼睛:
就是一雙豆豉眼,也由黑、白、黑三層粉糰重叠而成。
加上手腳:
用染成黑色的粉糰搓揉成耳朵、手仔和腳仔。
幻彩圓球:
除基本顏色,也可把不同色的粉糰揉出所需的顏色,原理和水彩調色一樣,紅溝藍變紫、黃加藍變綠,張大師就用紅、白、藍、綠搓出幻彩球給熊貓玩。
考考你:
面塑是不是用麵粉做?
其實,面塑用的主要材料是小麥粉,粉糰不能太軟亦不能太硬,張大師還發明了把富強粉加入粉糰去蒸,作品可保存50年以上呢!
奧運面塑工作坊
時間:8月10及24日5pm-6pm
地點:將軍澳中心地下大堂
查詢:34174328
備註:只要在場內消費滿$200,憑即日發票即可報名參加,先到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