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夏天市民穿短袖衫褲,小心被昆蟲叮咬感染可致命疾病。衞生防護中心接獲罕見的懷疑本地感染萊姆病(LymeDisease)個案,是由細小的寄生蟲蜱,叮咬帶菌的動物後,再叮咬人而令人感染。有傳染病專科醫生表示,每年接獲一至兩宗萊姆病,市民若發現有蜱吸附於皮膚,或出現多環狀紅疹,必須立即求診,病菌可上腦,破壞神經系統。 記者:陳沛冰
衞生防護中心發言人表示,正調查一宗懷疑萊姆病個案,患者是一名52歲外籍男子,今年3月起來港工作,獨居於屯門區。
初步化驗結果顯示,他對萊姆病的測試結果呈陽性反應,正作進一步化驗,數周後有結果,才能將個案確診。患者已康復出院,其同事沒病徵。中心已將個案轉交食物環境衞生署跟進,該署已進行感染控制措施及病媒調查。
據悉,該名外籍病人亦於屯門區工作,他感染後曾有嚴重關節發炎,幸好處方抗生素後康復。他向私家醫院求診,最初抗體測試屬陰性,其後抗體數目慢慢上升,抗體測試才轉為陽性。有份參與治療的專家相信,他是在本港感染,感染途徑仍調查中。
食物環境衞生署發言人稱,接獲衞生防護中心通報後,曾往患者居住及工作地方調查,發現他工作地方有垃圾,已要求負責人清理。
出現多環狀紅疹
港大微生物學系系主任袁國勇表示,萊姆病在本港較罕見,他曾於80年代參與治療一宗個案,病人曾往深圳,出現發燒病徵。他指出,萊姆病的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菌主要存在於鼠類,蜱叮咬鼠類再叮咬人傳播疾病,但不會像登革熱般人傳人。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稱,他每年接獲一至兩宗萊姆病確診個案,最近一宗相信病人在歐洲感染。因萊姆病並非法定傳染病,衞生防護中心未必掌握真實數據。他指,蜱在4月起天氣回暖便活躍,曾到郊外或接觸貓狗等動物市民,要留意身上有否被蜱吸附吮血。若於被叮咬12小時內摘下可減感染機會。市民若出現多環狀紅疹要立即求醫,服抗生素可治癒。若不及時求醫,病菌可上腦破壞神經系統。
萊姆病(LymeDisease)資料
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菌,常存於鼠類、狗、鹿、馬身上
傳播途徑:由動物傳人,蜱叮咬帶有伯氏疏螺旋菌動物後再叮咬人而傳染,但不會人傳人
潛伏期:由3日至30日
病徵:
‧70%至80%被蜱叮咬者患處會出現游走性環狀紅疹,數日後或擴大,病人不感痛楚
‧可能有發燒、頭痛、疲倦、肌肉及關節痛楚,發冷
治療方法:絕大多數病人服抗生素後康復,少數有免疫反應過激,用藥後病徵會持續數月至一年
死亡率:極少引致死亡,但若未及時治療,會引起嚴重慢性病及殘障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預防及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