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說是一門大學問。一篇動人的演說不單可以扭轉時局,更將名垂青史。英國首相邱吉爾接任後的那篇"Ihavenothingtoofferbutblood,toil,tearsandsweat"演說就成功穩住浮躁的人心,並成為戰時演說的典範。
隨着科技發展特別是電視的出現,一篇動人的演說要求的不僅僅是精練的文字,抑揚頓挫的語氣,沉實有力的聲線,更要考慮加進現場聽眾的反應,更要加入一些互動的元素例如褒揚某位身在現場的聽眾。當然,還要小心選擇演講的場地環境,最好是讓觀眾特別是電視觀眾可以從「場景」看到特別的意義。
甘迺廸總統在當選後一直被很多人看輕,認為他太年輕,缺乏應有的歷練及處理國際事務經驗。為了扭轉這個形象,一九六三年他訪問歐洲包括當時的西德時就特地到處於抗蘇最前線的西柏林訪問。當他在演說中以德語高呼"IchbineinBerliner"(我也是柏林人),以示與所有熱愛自由、反對共產專制政權的人在一起時,全場十多萬人掌聲雷動;他更藉這篇演說一洗他輕浮及份量不足的形象。
經常有意無意間以甘迺廸繼承人自居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最近訪歐時也想在象徵德國統一的勃蘭登堡門發表演說,希望可以達到類似的神奇效果,可惜,德國的女強人總理不肯買帳,只肯讓他在象徵德國勝利建國的勝利之柱發表演說。從現場反應來看,奧巴馬旋風似乎比甘迺廸旋風更厲害,至少他吸引的現場觀眾比甘迺廸更多。
但是,柏林及柏林圍牆已失去六十年代的歷史意義,它也不再處於國際紛爭的最前線,它也不再是牽動世界安危的孤島,即使奧巴馬怎樣施展渾身解數,他在柏林的演說也不可能跟甘迺廸的"IchbineinBerliner"演說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