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輪篩選,終於選出12位有潛質的未來記者參加副刊記者培訓班,6位壇主各自將「武功秘笈」傾囊相授,他們又吸收到多少?
壇主:李怡(專欄作家)
主題:好文章好記者
在培訓班裏抽籤決定由誰來寫每堂的課後感想時,我在心裏祈禱:「佛祖啊!拜託不要讓我抽中李怡,我願意下半生都吃素來報答你!」但大家看到這篇小報道,都知道佛祖並不太眷顧我這個非佛教徒。於是,我打醒十二分精神來迎戰李怡先生這一課。
「火星文」、「不丹」,這些詞彙,最近經常出自年輕人的對話中;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沒想過像李怡這位常在《蘋果日報》論政治的寫作大師也對這些「潮語」有所認識吧。但今天上課後,發覺原來嚴肅的李怡先生從來都沒有與時代脫節過。我相信他對這些潮流用語的認識,全歸功於他傳授給我們的獨家寫作秘技:「多讀,多寫,多想。」
首先,作為一個記者,一定要「多讀」。以娛樂記者為例,與其問朝偉與嘉玲新婚「開唔開心」這無意義的問題,熟讀他們的婚禮場地不丹的資料,與他們暢談在不丹結婚的好處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吧。「多讀」能助記者避免發問太多無聊問題,亦能從中學到更多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眼光,兼能與時並進。
再來是「多寫」。說話和寫作的最大分別在於說話很隨心,不需要在意用詞;寫作卻需要運用大量的腦汁將無形的想法轉化成實在的文字。所以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訓練我們的思考和組織能力。寫得越多,思考能力越強,思維亦更見清晰。
最後,當一個稱職的記者一定要「多想」。不論是時事,娛樂或副刊記者都不能人云亦云;每一次採訪完畢都應該抱着懷疑的態度去求證、求真。因為大多數的受訪者大都不願意向記者說出心底話,所以要當一個負責任的記者,每項刊登的資料都要從事實的角度去逐一求證。
記者要多讀,多寫,多想。說到底,記者的職責就是滿足讀者的知情權,用簡單易明的語句去表達事件,這是記者的首要職務,記者是「揸筆搵食」的工作。在此感謝李怡先生傳授寫作秘笈(搵食法寶)予我們這一群新入職的小記者們。
文:陳漪庭(培訓班學員)
攝影:陳盛臣、周旭文
壇主評論:文筆流暢,也有個人的體認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