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高層看法<br>葉約德質疑港股入賬方式

前高層看法
葉約德質疑港股入賬方式

外滙基金上半年投資虧損達歷史新高,主要受港股下挫拖累,曾管理逾萬億元外滙儲備的金管局前助理總裁、現任星展銀行(香港)行政總裁葉約德接受訪問時表示,外滙基金持有的港股組合,投資策略既屬「長揸」及在可見將來不會減持,理論上便不構成反映外滙基金流通價值(liquidvalue)的部份,她認為當局可考慮將港股組合撥離按市價計算(MTM)行列,從而讓外滙基金將原來需就港股現值風險變動,用作對冲的資產鬆縛(freeup),進行其他更靈活、承受多些風險及回報更佳的投資;但最終做法要由金管局研究。

毋須按市價入賬

96年加入金管局後一直負責儲備管理(05年底離職)的葉約德,指外滙基金資產按市價計算,原意是提高透明度,讓外界知道資產組合的流通價值,即假定一旦外滙基金需要變現時實際市值多少,但外滙基金持有的港股根本「liquify唔到」(不會出售變現),因此在反映資產組合現值時,便應集中透過港股以外其他資產的市價反映。
次按風暴及信貸危機發生後,她指整個金融行業,亦重新關注何謂資產價值、準確的資產值計算方法,及為何進行市價估值等論據,進行探索。
02年底政府透過盈富基金完成出售官股後,宣佈保留逾500億元港股(約佔外滙基金總資產5%)作為外滙基金長期投資,並在可見將來不會出售。期後外滙基金投資基準,債券及股票佔比,分別為77%及23%。
葉約德表示,外滙基金持有的港股組合,除了追蹤恒指成份變動而相應調整外,按規定不能出售,但港股是流通性高又極開放的市場,故波幅會較其他市場更甚,若外滙基金隨着港股起跌反映市價,又要透過其他投資工具對冲港股投資風險,付出的代價成本很高昂。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說,該局是遵照國際會計準則,按市價為外滙基金資產入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