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門診開設一年效果滿意<br>苦候專科病人提早接受手術

外科門診開設一年效果滿意
苦候專科病人提早接受手術

【本報訊】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經常大排長龍,隨時令慢性病變成急症,為了及早轉介高危病人接受治療,醫院管理局在普通科門診首設外科診所,由家庭醫生協助診斷外科病人。有原本在外科專科門診排期三年至2010年底的懷疑痔瘡病人,獲轉介到外科診所檢查後赫然發現是癌,病人個半月內獲安排在公立醫院接受手術,現已康復。 記者:鍾麗霞

外科專科門診是病人排長龍的重災區,非急症病人輪候時間平均可達139星期,醫管局去年8月在下葵涌普通科門診設立外科診所,由家庭醫生協助診斷需轉介到瑪嘉烈醫院外科專科門診的病人。在去年8月至今年1月,外科門診共為149名病人提供服務,大部份患者出現肛腸科問題,其中大便出血求診者佔近三成半,其他常見症狀包括體重驟降、大便習慣改變、懷疑痔瘡等。
九龍西醫院聯網家庭醫學部及基層醫療醫生主管陳建偉指出,診所設有腸道內窺鏡可為大便出血患者進行簡單檢查,大便出血成因眾多,但嚴重可以是大腸癌先兆,故不能掉以輕心,長時間等候診症服務會令病情惡化,及早為病人提供合適治療,也可避免患者因病情轉差,要接受更複雜的治療,更加重外科服務的負擔。他表示,去年8月至今年1月,成功篩選三名癌症患者及五名癌前病變(早期癌症)患者,現時外科診所的輪候時間為4至8周,遠低於外科專科門診輪候時間。

備有切除痔瘡儀器

痔患是常見的外科疾病,其實可透過簡單的手術治療。陳建偉指出外科診所也備有切除痔瘡的儀器,患者接受治療後休息數天可康復,已為最少25名病人進行了痔瘡手術,令他們毋須長時間輪候專科門診服務。
今年79歲的何婆婆,一直在瑪嘉烈醫院治療呼吸道疾病,去年11月中因大便習慣改變及體重持續下降,疑患上痔瘡,獲轉介到外科專科門診,但排期卻是在2010年12月,即要等候三年零一個月,11月底她再獲轉介到外科門診檢查,結果發現可能患上癌症,何婆婆其後自費到私家醫院接受詳細的腸鏡檢查,證實是第一期腸癌,去年12月底獲安排在公立醫院接受切除癌細胞手術,現已康復。她表示,當初要排期至2010年才獲診治,等候時間非常長,故對今次診症安排感到滿意。

外科診所備有簡便的腸道內窺鏡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