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特稿:新北京失去老社區

《紐時》特稿:新北京失去老社區

在西方花了一個世紀的城市建築,從建築、摧毀、更新到保護性回歸的歷史輪迴,如今在中國可以壓縮成不到10年時間的歷程。美國《紐約時報》近日刊登該報首席建築評論家尼克萊歐羅索夫(NicolaiOuroussoff)撰寫,題為「新北京失去了老社區」(LostinthenewBeijing:Theoldneighborhood)的特稿,批評北京在過去的10年來,因為城市發展和舉辦奧運會,建設爆炸性擴張的同時,把許多有歷史意義的胡同和四合院等夷為平地。

富裕階層覬覦四合院

歐羅索夫指出,北京現已轉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但同時也把城市裏許多有歷史意義的街區或胡同,夷為平地。
北京那些有古老的木框架和瓦屋頂的老四合院住宅,曾經使得北京的許多街區被賦予了各種歷史和象徵意義,如今很快將消失得無影無蹤,被大片大片的新樓群取代,連當地的老人們都很難確定他們原來的方位了。
與此同時,當有北京市民正努力保護倖存的老北京風貌之際,卻又面臨貴族階層的新威脅。
歐羅索夫稱,目前北京為數不多倖存的老四合院住宅,已成為中國的日益增長的上層階級和富裕的外國投資者所覬覦的物件,這些四合院如今變成了一種上層人士的地位象徵。隨着越來越多的錢是投入到老四合院的翻修,這種現象不僅使得這些街區失去了原來的建築風格,而且也將使得到原來的一整個悠久的生活方式消失得無影無蹤。
多維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