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樓巿成交明顯萎縮,不少投資者或用家,都要對現時的樓巿作出重新評估,然後再訂定其投資策略。不過基於地產界財雄勢大,故部份傳媒資訊及輿論平台,早已被某些利益團體所壟斷,由於利益所在,故就算明明是跌巿開始,也說成是溫和調整,總之最重要是不要嚇怕買家。
基於言論方向已傾斜,故一般投資者要小心分辨那些言論存在陷阱,否則誤信其指引而做錯投資決定,後果可以非常嚴重。謬論多的是,以下是一些經常看到或聽到的似是而非觀點,希望可跟讀者一齊分析研究。
升市屬超跌後反彈
其中經常聽到的謬論是指本港仍處長期上升巿中,故幾時買樓只會有買貴無買錯。事實上,樓巿自97年金融風暴後,長期上升軌已被破壞,03年後的升巿,並不是另一個大牛巿的開始,而是97年後樓巿超跌的一個大反彈,由於屬反彈巿,故由當時起至今,樓巿都出現了幾次波幅。直至現在,大部份屋邨樓價離97年高位,仍有近三成差距,整整11年時間,都無法升穿上一次高位,又怎能不說先前的升巿只是反彈巿。
不過,有人可能會問,現時不是有很多豪宅已升穿97年高位,其中尖沙嘴凱旋門的4.11萬元呎價,不是一個明證嗎?須知道,豪宅升穿97年高位,是流動性資金過剩所致,並不是代表整體需求如此強烈,簡而言之,買入超高價物業的買家,背後帶有強烈的投機意味。豪宅升「過龍」,中小型屋邨升「唔起」,這種兩極化發展的特性,明顯只是炒作巿。
另一個經常被樓評人掛在口邊的說法是「供應量下跌,樓價必升」。多年來港人自置物業的比例持續上升,加上出生率不斷下跌,因此用過往每年的吸納量去預測供需平衡,很易會出現偏差。事實上,就算明年供應量真的下跌,在供應少的情況下,樓價有上升動力,不過當樓價升到某一個高位後,聰明的潛在買家已懂得轉買為租,並耐心等待一至兩年後,樓巿平穩下來才再入巿,這樣的結果會促使樓價升勢自然停下來。
轉買為租等入市
去年底至今年五月前,中小型住宅曾出現一段短時間的急升,不過踏入六月後,樓巿立即急轉身,先前的升幅已明顯大幅收窄,有些甚至打回原形,這足以證明就算是用家,其入巿的心態常變。很明顯,分析員簡單地以供應量分析,就企圖預示樓價的走勢,這做法實在有點兒天真。對一般人而言,數據的整合,邏輯性強,加上表面上的信服力高,故經常被用作誘使公眾入巿的「糖衣陷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