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讀張愛玲讀了好多年,直至十多年前她三十多歲,才終於讀出張愛玲的破綻,發現了張的弱點。
張愛玲最重要的作品,都完成於二十五歲之前。所有她能參透的世情與伴隨的滄桑感,來自她華麗而沒落的貴族童年經驗,孕育了她超凡的穿透力。可是世上總有她經驗未及的領域,想像未可觸及的範圍。人生經驗累積至一個深度的朱天文,卻慢慢從那些綿密迷人的文字網裏,辨識了一個個小破洞,特別是涉及男女情事的描寫,情場經驗不豐的張愛玲暗暗露了底。
朱天文期許一個小說家,應該一直保持銳氣、未完工與澀的狀態。我於是想到,一個寫作者首先是一個讀者,也同樣要保有這三種素質。哪裏有可以看透的世情,哪裏能看穿人世種種?總會有一些未可抵達的未知界,總會有不能想像的事情,總會有難以理解的因緣。
三十歲的視野,不等於四十歲的。早慧的十六歲,也沒法擁有三十六歲的智慧。不一定依循線性前行的軌跡單向累積,僅是有所不同。現在不明白的,將來或可以。
有一個朋友童年時跟父親處得很不好,艱難地過渡至成年,等到他活到四十歲,抵達了他父親當年的歲數,他終於看見並體驗了從前不曾意會的一些事情。也不一定就徹底寬恕,只是我也終於活到你曾經的歲數,總算明白了你當時的心境。我們之間隔着的,卻是這永遠沒法踰越的時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