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輪篩選,終於選出12位有潛質的未來記者參加副刊記者培訓班,6位壇主各自將「武功秘笈」傾囊相授,他們又吸收到多少?
壇主:孫樹坤(資深新聞攝影師)
主題:文字與照片的分工
選港姐,講求美貌與智慧並重;做記者,寫好稿,都要圖片與文字並重。
這次「我要做記者」培訓班中,《蘋果日報》請來本地傳媒界無人不知的資深新聞攝影師孫樹坤先生,向學員們展示一下相片的威力。
到異國旅遊時,相信大家一定會在相片的框框內,盡量靠近東京鐵塔、尼加拉瓜大瀑布等名勝,拍成一幅「到此一遊」的紀念照。這些相片只是單純地告訴觀賞者,相中人曾到外地遊歷的威水史。這些與古時十五至十七世紀的油畫意義大致相同,兩者都是在於炫耀相中人的能力和財力。時移世易,孫先生提及,具有價值的圖片可以引發讀者的想像力,繼而產生對相片背景及來源的好奇,達至吸引讀者閱讀內文的效果。相反,誰也不會好奇去發掘「到此一遊照」中的主角,硬要擺出成龍招牌V字手勢的因由吧。
以下圖為例,請先忍耐一下,不要看相片說明,可能閣下會認為相中伯伯因為肚餓而盯着熱騰騰的盅頭飯,也可能是伯伯在默默地傾慕着點心阿姐。
相片與文字的關係奧妙之處就在這裏:看不到肥伯的視線,這樣正好造就各位天馬行空的好機會。其實伯伯是對點心阿姐寒暄着:「阿娟,天氣咁熱邊有人買蒸飯呀?」
而且單單看相片時,想像的空間就不被文字解釋所限制,還可以根據讀者的日常生活經歷和經驗而下定論(例如看着食物就等於肚餓),他一定是肚餓,他一定是暗戀點心阿姐……相反,有字的幫助,就可以令成個畫面故事更加清晰,省去不必要的誤會。
孫先生亦指出讀者翻閱報章雜誌時,最先吸引人的就是圖片,之後是標題,最後就會看圖片解說,假若這三項也引不起讀者們的興趣,那麼,請等待墊煲底吧。
當然,孫先生與大家分享的不止這些,內容之豐富確實不能盡錄。對於剛開始接觸攝影的筆者來說,的確是獲益良多,深深地體會到「到此一遊級」與孫先生般的級數之分別。
在此十分感謝《蘋果日報》副刊給予我們十二位菜鳥如此寶貴的學習機會,使到我們學習攝影的火燒得更猛烈。
Weareready!
文:戴可欣(培訓班學員)
攝影:黃子偉、周旭文
壇主評語:稿件寫得生動有趣,文筆暢順。照片中熱的感覺半點都沒有,若能拍到娟姐抹汗或蒸籠不住冒出蒸氣的話,效果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