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多、減、加 - 李碧華

少、多、減、加 - 李碧華

在街市看到有人殺黃鱔剝皮,有點噁心,一來那表皮是滑潺潺的,二來黃鱔生猛活潑,所以過程暴戾。不止黃鱔的皮,其實一切魚皮都不太好吃,除非油炸至變成另一種「物質」。
湖南有道名菜「子龍脫袍」,與百萬軍中藏阿斗一身是膽的趙子龍無任何關係──「子」即小,「龍」指形似的鱔。「脫袍」當然是剝皮。
煸炒黃鱔絲,魚肉白,配料玉蘭、冬菇、紫蘇葉、青椒、芫荽,就有綠、黑、紫、青等色彩襯托了。
湖南菜偏亁、偏辣。
上海館子也有道炒鱔糊,必備小菜,沒甚麼特別。爆炒的除了主角黃鱔外,不外銀芽、韭黃、蒜茸、甜麵醬……看飲食節目中名廚示範,原來有秘訣:──
(一)選用的黃鱔不要貪大條豐滿。只如手指頭粗少許的就好了,肉質比較嫩滑。
(二)當這菜完成後,上桌前,以一兩匙沸油淋下去,收錦上添花提味之效。
這兩點,一個是「少」,一個是「多」──在適當時刻一收一放,乃經驗之談,亦個人「心得」。
正如台灣節目名廚閒閒幾句:「馬鈴薯不要一直的燉煮,得熄火。燜一陣,才更稔和入味。」或者:「任何咖喱要香,在做好後加幾滴椰汁。不用多,幾滴就夠。」這是「減」和「加」的道理。
飲食之間,也有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