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赤壁》,大陸憤青狂駡,說這也不符合原著,那也不忠於經典。
《三國》的原著,沒什麼大不了,作者羅貫中的文筆才華,是中國四大古典小說中最弱的一個。吳宇森的才華也不在羅貫中之下。吳宇森的創意在影像,完全可以超越羅貫中,《三國》原著,人物性格,千古定型,為後世定下框框,然而敍事勝,寫情弱,例如,諸葛二十七八歲,老婆長相不怎麼樣,孫權的妹妹孫尚香,應該喜歡諸葛亮,而不是嫁給劉備。
孫尚香跟諸葛亮搭不上線,因為諸葛亮是娘娘腔。中國三千年來忠君愛國的師爺白紙扇,由屈原到周恩來,都是娘腔型。
吳宇森在《赤壁》中雖然重周瑜、輕諸葛,但金城武演諸葛亮,造型秀氣之中,有三分小老頭。中國的傳統文人,就是這副德性。
戲中有一場:諸葛亮到東吳找孫權,在進殿之前,與隨行者一起脫下鞋子,這個容易為人忽略的短鏡頭,就是創作。
《三國》的原著,沒有寫當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赤壁》裏飛鴿探曹營,曹兵休息時在踢足球,這就是生活。荷里活的《莫扎特傳》,以十八世紀末的音樂天才莫扎特為主角。片中有一場戲,講莫扎特回家,摘下了灰色的假髮,抖一抖被假髮束蓋了的金黃真髮。
這一場戲為什麼要加進去?導演米洛時科曼說:「十八世紀的歐洲,古典的人物,戴上了假髮在宮廷行走,都像肖像畫裏的古人,像沒有生命。電影要表現生活的真實感,十八世紀的人不會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戴着假髮的,所以我設計這樣的細節,莫扎特一回家,一定會先把假髮摘掉。」
《赤壁》裏諸葛亮進屋脫鞋子,就與《莫扎特傳》裏莫扎特回家脫假髮有同工之趣。這一點,《三國演義》絕不會交代,導演吳宇森有這樣的權利──他要把《三國》的人物,還原為有血有肉的人。抱着崇拜經典的教條和框框來看,這也不順眼,那也覺得不對。諸葛亮脫了鞋子進屋,呼應着後來打拱抱拳,急步走出來演說這大場面,偏偏以細節來陪襯,這就叫看戲。
莫扎特是天才,天才一定討厭束縛的,莫扎特回家,一定先摘掉假髮,如釋重負。諸葛亮在《出師表》裏,也是一個忠賢千古的諫臣:「臨表涕零,不知所言」,性格太婆婆媽媽了,在《赤壁》中,就是讓觀眾看看他的「姿整」,吳字森是心思玲瓏的人。
駡人容易賞戲難,《赤壁》還沒有完,蓋棺才可以定論,但以上半部來看,瑕不掩瑜,是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