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導演志森話七月三十日開始在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開演以梅艷芳三十二首金曲由劉雅麗個人唱、演的劇作並非影射阿梅,然而《蔓珠莎華》為梅姐全盛時期白金頂峯之作,又怎可能不讓我們思念起香港一代歌后?劉雅麗是個上佳演員更是一名優質歌手,出道演出《我和春天有個約會》載歌載舞,成為香港舞台傑作紀念版,由她來演《蔓珠莎華》絕配,casting一流。
相信以梅艷芳或擬似梅艷芳作電影,作舞台劇的構思絕對此起彼落;就是誰來演我們既愛戴又熟悉的阿梅考起所有製作人,唱歌唱得再好未必能演,能演出梅姐神韻又不可能唱出她的風格,將就將就,演與歌都合格了,如何炮製梅艷芳風華絕代,縱使大哥劉培基願意出山幫上一把,誰又能演出梅派舉手投足充滿群眾江湖味又不失梅立野花群格調?
還好高志森不住保證,如有雷同實屬巧合,不用觀眾入場費勁尋找阿梅。春天製作從來不失禮,有劉雅麗擔綱,入場信心充盈。
《蔓珠莎華》是梅首本名曲,可不是筆者最欣賞她的作品,說到底,還是1985年出版,梅艷芳最早期作品集《梅艷芳》與「蔓」同集的「似水流年」最叫人驚艷。任監製的黎小田讓年青阿梅演繹歷盡滄桑的同名電影主題曲,嚴浩導演獨具慧眼,片末,孤舟一葉泛海,潮州地方歌淡出,幽深寂寥梅艷芳;「望着海一片,滿懷倦,無淚也無言,望着天一片,祇感到,情懷亂。我的心又似小木船,遠景不見,但仍向着前……」鄭國江作的詞讓我們傾情二十多年,阿梅當年二十出頭可是江湖奔波歌齡也二十年,那份滄桑恁年月積累,剛好,就是那一年那一刻,導演找上門,看似比她超齡的歌曲與她的練歷匹配恰到應處。除了「似水流年」,最愛還有讓她奪得影后榮耀的電影《胭脂扣》主題曲「胭脂扣」。難怪阿梅在台上偏愛風華絕代蔓珠莎華同類作品,它們讓她帶離一刻難言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