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魚刺傷 嚴重需截肢<br>港漢泰國暢泳中招 稱「可能痛過生仔」

石頭魚刺傷 嚴重需截肢
港漢泰國暢泳中招 稱「可能痛過生仔」

【本報訊】天氣酷熱,水上活動是不少人夏日消暑良方,出外旅遊也多選陽光與海灘,但其實海裏潛伏不少危機,一不小心就很易中招。有市民早前到泰國旅行在海灘暢泳時,不幸被石頭魚刺傷,又因為言語不通延誤診治,令腳部患處嚴重腫脹。有急症室醫生指石頭魚毒性很強,可引發劇痛,若傷口不幸感染,嚴重更需截肢,市民不要掉以輕心。 記者:何渼婷

事主周先生今年4月到泰國蘇梅島旅遊,一天到沙灘游泳時,當行至水深及腰位置,突然感到右腳腳踝位置劇痛,其後痛楚更蔓延到膝頭和胸部,雖然立即到附近診所及醫院求醫,但因言語不通,很多診所也拒絕提供治療。當到達醫院已經是個多小時後,右腳由腳踝至大腿也開始腫起,痛不可當,「嗰陣係我呢生人最痛嘅時刻,真係可能痛得過生仔」。他表示醫生隔了一段時間才判斷到是石頭魚刺傷,入住深切治療病房後,醫生替他注射嗎啡止痛,又用熱水浸腳,並打抗生素防止細菌感染。

回港後漸消腫

在泰國回港後,事主再到醫院檢查,幸好右腿已開始消腫,他指意外後,進行水上活動也會做足保護措施,例如穿潛水鞋和戴潛水鏡,「着住鞋中咗都冇咁深,又可以睇吓俾乜整親,唔使醫生估估吓」。
仁安醫院急症室醫生老永基估計,本港急症室每年也有十多宗被石頭魚刺傷的個案,但引致死亡的個案不多,石頭魚毒素可引致劇烈疼痛,令患者非常難受,傷口一旦受到細菌感染,極易造成肌肉壞死情況,特別是海水中有很多細菌,例如副溶血性弧菌、海洋分支桿菌等,當受傷免疫力下降時,易引致細菌感染,若處理不當可導致傷口潰爛壞死,嚴重者或需接受截肢手術。
石頭魚的外表酷似一堆石頭,多在淺水區範圍活動,喜歡把身體藏於沙底。石頭魚背上的刺含有可致命劇毒,被剌後傷口會出現劇烈疼痛,而且會腫起,毒素也可能影響神經系統和心臟功能,引致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和麻痹等嚴重不適。
老永基提醒,一旦被海洋生物刺傷,切勿掉以輕心,若被魚刺刺傷後出現紅、腫、痛、熱等情況,要立即求診,海膽、水母、珊瑚和海蛇等也是具有毒素的海洋生物,「如果喺海度遇到佢哋千祈唔好掂,應該眼看手勿動」。

事主今年4月在蘇梅島的沙灘,被石頭魚(小圖)刺傷右腳腳踝,劇痛難當。

被海洋生物刺傷後正確處理方法

‧石頭魚:先以清水將傷口徹底洗亁淨,再用攝氏45度至50度的水浸泡傷口30至90分鐘
‧獅子魚:用攝氏45度至50度的水浸泡傷口30分鐘至一小時
‧水母:先用清水冲洗傷口,再將醋倒於傷口上以融解毒素
‧鯰魚:將傷口徹底清洗亁淨,泡在攝氏40至50度的水內約30至90分鐘
‧海膽:用熱水冲洗或浸泡傷口30至90分鐘,小心拔出殘留在傷口內的毒刺
資料來源:老永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