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總在四川大地震後曾經以「多難興邦」來勉勵災民,其實中國現在的實情,好像更似「多管興邦」。最近筆者看完內地發改委關於價格管制的報道後,不禁有感而發。
在改革開放初期,即90年代初的1992年,當時由中央定價的項目,有121種之多,雖然為了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說白了就是資本主義),近年中央定價的品種已經減少到13種,而且都是一些重要的中央儲備物資、專營的煙草、食鹽、民用爆破器材、部份化肥、部份重要藥品、教材、天然氣、中央直屬及跨省水利工程供水、軍品、重要交通運輸、郵政基本業務、電訊基本業務、重要專業服務等,但涉及的行政,除了定價內容,還包括形式和範圍,並且必須協調各省各地不同民情和經濟的分野,要做到瞻前顧後,殊不簡單!
協調國內民情經濟
根據報道,上次進行重大的中央定價目錄調整,已經是2001年,這次工作,依然由國家發改委(2001年時叫國家計委)統籌和執行,首先由各省提交地方定價報告到中央,然後由發改委因應全國綜合情況,重新確定政府定價許可權和適用範圍,修訂中央和地方定價目錄。估計這份新目錄,和舊的大致雷同,有一部份可能被鬆綁,但也會增加另外一些項目進去,所以有說「該放的放」、「該管的管」,看官嗅到「官腔」否?
筆者「有幸」在全世界最自由市場之一-香港長大,從懂性以來,沒有一天「享受」過由政府以民為本之名干預商業定價的行為(香港的飲用水可能是唯一例外),衣食住行等大部份消費,價格都是商人從成本、利潤、需求和競爭當中得出的結果,當然在獲得這個平衡之前,必定經過成功和失敗的實踐,最後由市場告訴你甚麼才是「定價」!
管制現小撮得益者
在法治不完善,政府權利沒有受到應有監督,人民和政府的資源距離遠遠分開情況下,政府振振有詞的「應管該管」,往往只能做出「顧此失彼」,得益的只會是政府庇蔭下的一小撮既有利益者。看官假如也想在這一小撮中佔一席位,留意日後公佈新的目錄,看看從中會否得到投資新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