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需要,每天總是被大堆護膚品包圍,但看着這些產品,感覺卻又陌生無比。每件護膚品包裝都很精美,寫着專業可靠的宣言,幾乎便無條件的相信用了它會有神奇功效。可是說到底都是用上自己塊面,豈能如此求其?雖然無法子認得齊3,000多種化學成份,但還是決心要認清包裝標籤上的意思,不再盲目跟着美麗的宣傳來塗塗抹抹了。
記者:謝翠玲
攝影:王文忠、陳盛臣
Model:ChristineYeon@Jamcast
Makeup&hair:Meegan
Q1:包裝盒上標示的國家名是否一定是原產地呢?
A1:這點很有趣,因為有些產品可能只是原料由某國家而來,然後在香港或中國製造。而就算是一些外國牌子,又或全個盒寫着日文的,也不一定是日本做的!如圖中盒上寫着德國製造,但看真點,上面有一行寫着「Material」,不過是原料來自德國而已,小心,讀真!
Q2:如何看生產日期或限期?
A2:一些在水貨店進口的化妝或護膚品,並不會列明真正有效日期。而由中國或台灣進口或製造的則會有列明出廠日期和保質年期,說明也算清楚。另有一些會用EXP來作開頭,指的都是有效日期,至於沒有寫明的便沒法確定了,因為並沒有硬性規定製造商要統一標示限期。
Q3:有沒有一些產品是標榜沒有防腐劑,卻其實是將防腐劑的化學成份拆開來寫?
A3:化學類別的防腐劑有一個表列明,另外有一些同樣有殺菌和保存作用的成份而不在此列的還有alcohol(火酒)和teatreeoil(茶樹油)等。就算產品無防腐劑,也要留意有否其他敏感成份,因為這並不是唯一的敏感源。
Q4:有些品牌聲稱有機成份,要如何查看?
A4:有關有機認證,目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標準,歐美各國也各有制度,如荷蘭的有機認證機構是SKAL,美國則有USDA,香港目前則未有。不過說到底標籤天花龍鳳,還是要看生產商有冇良心。
Q5:包裝上看到的一個圓筒,內裏有個M字,是甚麼?
A5:這個標誌是說明護膚品開封後的保存期限,M是「month」的意思。
Q6:經常看到包裝盒上寫着「經皮膚專家測試」,是否真的較可靠?
A6:此話其實很不清晰,因並沒交代清楚所謂測試的標準。究竟是那個皮膚專家測試?經過多少人測試?以及測試的方法都沒說明,所以認為較可靠,只是顧客的假設。
Q7:包裝上寫着「不會導致敏感」的產品是否真的安全?
A7:這很空泛!每個人會引起敏感的成份也不同,很難一句便概括全部。
Q8:要如何查看產品的成份,有特定的排列的嗎?
A8:有關成份排列的次序,目前是歐洲產品方面有規定要將含量最多的排在成份表最前,一般來說成份最多的是水(water/aqua),而防腐劑或香料會排最後。
Q9:防曬品是否SPF度數越高越好?寫住SPF的是否可同時抗UVA同UVB?
A9:SPF是國際化的系數,表示抗UVB能力(防灼傷),而抗UVA能力(防曬黑)則目前沒有統一,日本多採用PA+的三級別指標,最高是PA+++。但一般用途,其實SPF15及PA++已足夠,不用太迷信高防曬系數。
Q10:產品成份越多表示越好嗎?還是相反?
A10:化妝護膚品會用到的化學成份超過3,000多種,就算專家也未必立即便認得清所有成份,成份多未必不好,但較複雜,而簡單成份的會較易看,就算敏感也較易找出源頭。
提提你:護膚品別亂冷藏!
訪問期間題外話一個,卻又解開我心中多年的疑團。不知何時有種說法傳出要把護膚品放在雪櫃保存才會更好,但葉生提醒大家最好還是照包裝說明的儲存要求便好。因為把護膚品放雪櫃,其中的水份會蒸發到蓋頂,會令成份濃縮,有機會增加刺激性又或失去原來部份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