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剛公佈上半年經濟數據,由於控制信貸增長等調控政策,中國經濟第二季增長從首季10.6%回落至10.1%,比去年全年11.9%的增長減慢下來。外圍經濟環境欠佳,今年全球經濟增長情況未敢樂觀,尤其美、歐作為中國主要出口地,經濟收縮壓力令中國對兩者的出口均出現持續減慢情況,貿易對增長的貢獻亦由正轉負。
主要引起通脹的食品價格漲幅,由2月份23.3%回落至6月份17.3%,令整體通脹亦由2月份8.7%逐漸回落至6月份的7.1%。下半年的通脹壓力將略為紓緩,但全年通脹估計仍高於7%,離中央所定下的4.8%水平有一段距離。
通脹回落出口放緩
鑑於經濟下滑的風險增加,中央的調控可望由緊轉鬆,加息於下半年發生機會微。中央的政策傾向以財政輔助出口業,包括減稅、提供充足信貸等措施,減緩人民幣升值所造成的打擊。貨幣政策陷兩難,人民幣、台幣等亞洲地區貨幣於今年的升值步伐加快,有助減輕入口價格上漲的壓力,可是亦同時賠上部份經濟成長動力。
至於台灣,往中國及美國的出口已佔了其一半國內生產總值,故難免受中國經濟放緩影響,但是台灣6月份的總出口金額仍然創下紀錄新高,單是對中國及香港的出口,於6月份便增長了25.5%;總出口額中約3成更來自與中國的直接貿易。
台灣政府今年致力推出多項政策,促進兩岸經貿關係更加密切,如與中國的周末直航,將為經濟帶來額外收益,最近台灣行政院宣佈開放企業投資大陸上限,由40%至60%。中、台兩岸的資金互融,技術上既可互補不足,兩岸的經濟發展又能受惠。
另一邊廂,中央為配合經濟於下半年能平穩地增長的目標,重點輔助出口最多的廣東,撥款資助企業減低水費及電費開支。勞工成本上升、經營環境急劇轉變令廠商受到打擊,現兩地的政策不謀而合,均以幫助中國沿海廠商解困為目標。
事實上,台灣及香港今年首季的經濟增長亦分別達6.06%及7.1%,比預計強勁。台灣的政治風險日漸降低,國內消費信心增加,消費開支推動首季的經濟增長加快。馬英九政府計劃展開3.99萬億新台幣的「愛台十二建設」,包括鐵路、高速公路等基建項目,目標為每年額外提供12萬個新的職位,繼續支持內部消費增長。
三地互用優勢度難關
香港方面,通脹於2月份創出6.3%的11年新高後,6月份亦達到6.1%。經濟增長有可能隨外圍減慢,未來失業率有機會從現時的低位3.3%回升。香港政府推出十項解困措施,撥出逾百億港元,相信可助降低經濟下滑及通脹風險。中央正研究成立珠三角經濟區,以優惠政策促進區域的經濟合作。中港台三地互相倚賴的程度趨升,大可利用各自優勢,互助互利共度難關。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