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的基金繁多,上期談及回報要跑贏通脹,也要跑贏基金的收費。今天分析一下風險及購買策略的問題。
基金單張內都有波幅一欄,波幅越大表示風險越大,而風險很多時也是相對的。例如某基金說其3年波幅為5.9%,而大市的同期波幅是7%,明顯地基金的風險較小,但未必是好事,通常風險小代表回報小,回報小可能是在指定時間內達不到財務目標。相反風險高表面上有較高回報,但處理不當,可能只有一般的回報,與承受了的風險不符。因此購買基金必須要在回報及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及能符合投資者個人特質。情況好比一位醫生替病人處方,不是所有藥物都對所有人有效,要視乎其體質、病情等。
同一處方非人人有效
買基金一如買其他耐用品,要貨比三家,你所選擇的能否帶你到財務目的地?不能鹵莽行事。我建議投資者可把資產分散到不同的公司或基金,好處是分散單一基金有重大虧損時的風險,當然回報會在大市暢旺時被拉低。另外分散到不同基金可用作比較,要是某一隻基金連續3年也是在回報之末,我想你應另作決策,無理由費用付了但年年包尾。
投資者亦要詢問除了代理推銷的基金外,還有那些選擇。基金市場之大,肯定不止幾種基金可供選購。
如果你一向只以單張上的資料去作決策,你的決策模式並不準確。不少產品在標籤上也有描述其特性,但仍要經過不少科學性的驗證,以證明其準確性,實驗室都是以自己一套可靠的方法去驗證,因此投資者宜根據銷售單張的內容,再利用自己的分析技巧去分析。已有的資料要再問,沒有顯示的資料更要多問,不聞不問便奉上五至六位數字的金錢去買基金,風險是相當大。
銷售單張勿盡信
至於問甚麼,大家有沒有發覺眼科醫生通常不佩戴隱形眼鏡呢?以同樣的道理,推銷的代理是否有購買基金及買甚麼種類,投資者都可以查詢一下。
香港浸會大學會計及法律系講師 李兆波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