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休息:曾蔭權衣袋裏的卡片是甚麼? - 陶傑

星期天休息:曾蔭權衣袋裏的卡片是甚麼? - 陶傑

特首曾蔭權成為今日香港的惹火人物,為「親疏有別」發表新註釋,民間譁然,繼而又說「民望於我如浮雲」,以招致非議。曾特首大派錢,民望微升,效應不大,而且立法會最後一場答問會,曾蔭權面對兩名泛民議員,一個追問副局長問題,曾特首嘆一聲,有近一分鐘靜默,從西裝內袋掏出一張卡片,匆匆低頭閱覽片刻,再放回口袋。
這個小動作,頗為奇趣。曾特首藏在身上的那張卡片是何物事?反而製造了一點點懸疑。製造懸疑,也是市場推廣學的一大專科,關鍵是勾起消費者的好奇,引起一點點無害的爭議。例如蘇格蘭的尼斯湖底有沒有水怪?有人言之鑿鑿說有,還有圖片為證;有人說不可能,圖片多出於偽造。幾百年來一直沒有真相,以今日高科技之發達,小小一個湖,即使湖底有一道深淵,一定可以探測到,但與其查根究柢,不如曖昧神秘,反會吸引千萬遊客來湖邊眺望,人世許多謎團,其誘人之處不在於知道答案,而在於永遠不知道的遺憾。
但曾特首窺看口袋卡片小動作,不知何故,卻由心戰室揭破謎底,指卡片是一張德蘭修女金句,透露曾特首每次怒氣攻心的時候,就要看一看以壓抑怒火。此說不知是真是假,但說出來反而不妙。懸疑感沒有了,而且民間相信,曾特首沉不住怒氣,弱點是心浮氣躁,更易為激將法所取。這一點比不上董建華。臉皮薄的人,自尊心強,也容易情緒化,為從政者之大忌。
在史詩《奧德賽》裏,主角奧德賽在特洛伊之戰後領兵回國,在地中海浪遊,歷險無數。奧德賽的船駛往一個多礁石的海峽,岸邊有一群半人半鳥的女妖在唱歌。女妖的歌聲美麗悅耳,航海的人如果聽了,先會意亂情迷,繼而瘋狂,船舶迷失方向,必觸礁沉沒。

太陽神的女兒賽西(Circe),事先警告了奧德賽,奧德賽下令,船上人人的耳朵塞滿了蠟,個個變成聾子,又叫水手把自己牢牢綁在桅杆上,千萬不要放他。船過海峽,歌聲傳來,綁在船桅上的奧德賽奮力想掙脫繩索,但水手死死按住,把繩子綁得更緊。戰船安然渡海,化解了一場危機。
奧德賽的故事,情趣在於女妖的歌聲。歌聲悅耳動人,卻可奪命,像倪匡小說裏的「六指琴魔」。女妖的歌聲不一定暗喻阿諂奉承的溢讚之詞,也可以是壞話,就像阿含經講的「八風不動」,指出世上惑亂心志的無非只有八樣:利、衰、譭、譽、稱、譏、苦、樂,就像八種風。智者的一生,要做到「八風不動」,包括別人的譏笑和人身攻擊,還有讚譽,聽了只管左耳進,右耳出,毫不放在心上。
然而從政卻要講「聽取民意」,強調「兼聽則明」,那麼領袖該不該像奧德賽一樣,塞住耳朵,綁在桅杆,視一切風聲如噪音,一絲也不要聽?
這就是政治藝術最微妙之處:李柱銘先生關愛中國的人權,篤信民主,十年來備受粗暴的謗議,從來沒有氣惱的表現。前特首董建華面對真正的民憤,認定「越多人罵我,越證明政策正確」,五十萬人大遊行,董特首第二天只叫「早晨」,兩個都「雖千萬人而吾往也」,都是「八風不動」的典範,百年之後,這兩位人物的歷史地位也將迥然不同。

這個世界讀書的人很多,把書讀通的人卻很少,因為許多書本裏所謂教訓,生活中的所謂智慧,表面看來,是自相矛盾,要深挖幾層,才可以在矛盾中尋求統一。在知識的世界中,充滿這樣的迷惘,要用哲學的思維來調和。如同糖和鹽,是兩股截然相反的味道,但一個巧手的上海菜師傅,藝高人膽大,卻可以雙料逆衝,兩味通融,像紅燒元蹄,就是糖和醬油大量並用,甜鹹濃烈相煎的名菜,還有無錫排骨與東坡肉,亦莫不如是。中國道家陰陽共濟的道理,很奇怪,中國人只會用於烹飪,不懂得施於國家社會的管治,例如以為「三權分立」就是「內耗」,少數人的異見就是「破壞穩定」,以致舉辦奧運硬繃繃的軍事方式。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小鮮,應該指的是上海菜吧。
奧德賽在多礁石的海峽,遇到的女妖,英文叫做Sirens,也就是今日英語詞彙「警號」的意思。嗚嗚作響的警報和汽車喇叭,是世上最喧鬧、單調、難聽的噪音,與希臘史詩裏奧德賽聽到的悅耳的歌聲完全相反。然而,真理卻在這裏:「譭」和「譽」,其實是一樣味道,「苦」與「樂」,終究是一般煙雲。
世界上有許多事,要澈悟其中的智慧,像做上海菜,讀阿含經和奧德賽的故事,也有許多事,不必了解所謂真相,例如,曾蔭權袋中的那張他低頭匆匆一望的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