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多個供留學<br>攻基金增回報 調低生活開支

追多個供留學
攻基金增回報 調低生活開支

錢生及錢太為兒子到外國升學作準備,月供兒童儲蓄保險,預計期滿有45萬元,此外他們更想追多一個孩子,但礙於高通脹,怕應付不了。經專家計算,錢生低估了升學所需,學費計及通脹後要近200萬元,若想多添一名孩子,退休後的生活水平就要調低。
記者:溫德發 攝影:梁鑑章

任職警務人員的錢生,希望送兒子出國留學,所以從小朋友出生那一刻就開始預備,錢生選擇為兒子買了一份兒童儲蓄壽險計劃,月供1400元,到兒子18歲時,預計可拿到45萬元。

通脹創11年新高

他說:「太太仲話想追多個,但我知道送個仔到英國讀書,閒閒都要一百幾十萬,多一個都唔知應唔應付得到,仲有我警察呢行,55歲就要退休,想話做多幾年都唔得,自己又唔識投資,現時都幾擔心退休後生活。」
環球通脹不斷上升,香港6月份的通脹率達6.1%,創11年以來新高,至於學費更是年年加。根據教育局提供之外地升學資料,如到美國或英國升學,估計每年學費及生活費需約22.5萬元。
若以年利率5%計算,兒子到18歲時,即16年後就要有大概196萬港元的教育準備金,但錢生投保的兒童儲蓄保險期滿後只有45萬元,離實際所需達151萬元。
除了擔心升學費,錢生還為夫婦二人的退休生活而擔心,現時錢氏夫婦共有140萬元公積金,希望退休時(即15年後)每月維持現時生活水平的2.5萬元家庭生活費。

個案:錢先生(40歲)
職業:警務人員
家庭狀況:太太(36歲)及兒子(2歲)
收入:5.9萬元
儲蓄:月供1400元兒童儲蓄壽險
盈餘:月剩1.3萬元
資產:一個自住單位於退休時供滿(現值約300萬元)、兩夫婦公積金共140萬元及現金22萬元
症狀:憂心兒子的升學費用及退休生活
目標:希望供兒子出國留學、退休時每月有2.5萬元生活費,並希望多添一個孩子

建議:基金回報勝儲蓄壽險

萬利理財亞太區域副總裁陸東全指出,錢生低估到美英升學的費用及通脹威力,若單靠兒童壽險儲蓄計劃,實不足以應付近200萬元留學費用。巿面上的兒童儲蓄壽險回報偏低,只有3%至4%,如以年回報4%計,要15年後儲到153萬元幫補差額,每月要多供6200元。所以,為籌備教育基金,建議採用回報較佳的投資工具,陸東全認為錢生可採用月供基金形式,每月投資3700元,雖然基金風險大於儲蓄壽險,但回報卻相對較吸引。
錢生預計退休後每月要2.5萬元來應付家庭支出,由於有長俸,按現時薪金三分之一計算,即每月約有7000元,所以實質要應付的支出為每月1.8萬元,按3%的通脹率計算,到55歲時,每月支出就要約2.8萬元,以人均壽命83歲計算,假設回報是5%,退休時需要722萬元,扣減兩夫婦公積金的預計累積金額合共291萬元,即要儲431萬元。

15年儲431萬退休

陸東全提議,月供9000元基金及抽取手頭15萬元,作退休金投資,可平均投資於4隻基金。
首先,他認為馬英九上台後,兩岸關係料持續改善,經濟前景樂觀。建議用四分之一資金投資於施羅德台灣股票基金。
其次,商品基金的前景看俏,以農產品為例,因發展中國家富起來,對物質追求增加,對農產品的需求將有增無減,高油價將繼續帶動中東及北非當地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故同樣以四分之一資金投資於施羅德商品基金。

通脹掛鈎債券穩賺

其餘資金則可投資於MFS全盛通脹調整債券基金,該基金主要投資通貨膨脹保護證券,並側重美國財政部通貨膨脹保護證券,因為它旨在提供固定收益。而且,此類高評級的債券不受次按問題的影響,亦能平衡整體基金組合風險(表1)。

總結:棄英美揀學費平國家

根據以上的投資組合建議,教育基金方面,假設回報為10%,15年後便可儲到約153萬元,連同壽險儲蓄的45萬元,應可支付196萬元的升學費用。
至於退休金,若年回報達10%,15年後退休時便可獲得436萬元,足以應付退休生活支出。

陸東全:你仲要計埋通脹,要成200萬先夠。

博10厘回報度晚年

若要多添一名孩子,假設升學費用約為200萬元,扣減後就只剩236萬元,連同預期的291萬元公積金,及7000元長俸,退休時就只能維持每月約2萬元生活費。
如要維持原先每月2.5萬元使費,亦可考慮送孩子到加拿大升學,因估計每年的學費及生活費約需11萬元,為到美英升學費用的一半(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