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專版:2000萬買不到中國奧運之寶

奧運專版:2000萬買不到中國奧運之寶

倒數12日
三日三夜日曬雨淋搶購奧運鈔震撼全城,但內地奧運文物收藏家趙曉凱卻始終堅持收藏「獨一無二」的珍品。在其最有價值的「奧運三寶」中,1936年的奧運代表團藥箱就是他費盡三個月唇舌獲得的戰利品,現時估值達2,000萬。儘管兩年升值400倍,但他並未打算出售,相反,他希望為手頭奧運文物找個家,「我最終還是想建一個博物館,永遠傳播奧運文化。」 本報記者

隨着奧運臨近,奧運商品、紀念品越炒越熱,上至拍賣成交價數十萬元的火炬,下至10元的奧運鈔,人們都爭相收藏,但趙曉凱卻不為所動,因為他只收藏「唯一」的珍品。他今年3月,特別到希臘奧林匹亞參加聖火採集儀式,希望收藏聖火採集的相關物品,更特別提前七天前往當地做準備。

1948年奧運籃球隊打完賑災義賽後,獲贈的紀念錦旗。

1936年的奧運藥箱至今保存完好,內裏放有藥瓶及鉗子等。

「奧運收藏第一人」擁400珍品

趙原計劃收藏最高女祭司的點火器、點火火炬、點火時穿的服裝、點火過程的簽名照片等,可惜最後都被聖火採集負責人拒絕。趙繼續苦苦懇求女祭司,最終獲贈採集奧運聖火時一支表演用的鼓槌。取得這個鼓槌後,趙還特別到郵局蓋上當日的郵戳,讓時間凝固在上面,鼓槌也因而變成「絕無僅有」的收藏品。
受到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修班的老師啓發,趙自2003年底起,着手收藏有關奧運及體育的中國文物,目前收藏品多達400多件,當中大部份是1949年以前的文物,彌足珍貴,他也被譽為「中國奧運收藏第一人」。趙指出,北京申奧成功後,似乎沒有人認真收藏這類文物,他認為這些中國的文化遺產,再不收藏恐怕會出現歷史斷層,若流失到別國就更加可惜。他同時預期,奧運文物有升值的空間,於是快人一步,趁低價吸納。
趙曉凱的400多件收藏品,包括運動會獎章、銀盾、會刊、報告書,還有體育報紙,件件有來歷,都是他費盡心思和心血所得。當中最有價值的,是1936年柏林奧運會中國代表團的隨團藥箱。2006年,趙得悉浙江大學保管着這個藥箱,它是浙大體育系教授舒鴻當年任代表團隨團醫生時隨身攜帶之物,他去世後,兒子舒昌榮把藥箱寄放在浙大體育系保管。
趙曉凱說:「我堅持不懈地跟他們磨,價格從1萬說到5萬。」但浙大仍不肯讓步,趙最終「以善意的謊言騙回來」。他藉辭向校方借用藥箱一個月,送到北京展覽,之後再歸還。校方答應,但藥箱拿出來後,他就付5萬元給舒昌榮買下。結果藥箱在北京展出後,國際奧委會、國際奧林匹克博物館的人就馬上提出要買,但都遭趙拒絕,「我至少讓它在北京奧運會舉行前,將奧運文化發揚光大,讓世界了解它。」

趙曉凱在鼓槌上貼上希臘聖火採集的紀念郵票,並請郵局蓋上紀念戳。

奧運藥箱升值400倍

趙現時會把所有收藏品存放在銀行的保險箱,因為「它們不能見光,溫度、濕度要適合才行。」至於它們的價值,趙說:「現在奧運已經太熱了,市場價格也提高,像這個藥箱買的時候是5萬元,現在有報道說價值已超過2,000萬元了。其他的收藏品加起來大概幾百萬。」
雖然賣掉手上逾400件收藏品,估計可為趙帶來可觀的收入,但他卻說:「我最終還是想建一個博物館。」趙正考慮把館址選在北京、或甚至浙江奉化台灣桃園縣,因為他認為1949年以前,蔣介石對促進中國的體育運動發展不遺餘力,是蔣公開創了現代體育的歷史,「有了那個時候的體育,才有現在的奧運,這個跟中華歷史是密不可分的。」奉化當局對趙的建議表示歡迎,並提出買下他的收藏品,但趙說:「我不太想賣,想跟他們合作。我還要收藏,還要傳播,建個博物館可永遠傳播這個文化。」

買下29張相連的國家體育館(鳥巢)首賽紀念門票,寓意它是第29屆奧運會的主場館。

「三寶」印證崎嶇奧運路

趙曉凱收藏了1949年前中國奧運史上最重要的三屆奧運會文物及史料,分別為首位參加奧運的中國運動員劉長春的手稿、1936年的奧運藥箱、1948年的中國奧運錦旗,被視為「奧運三寶」。

劉長春手稿揭曾受辱

劉長春1932年到洛杉磯參加奧運,1979年出回憶錄,名為《我國首次正式參加奧運會始末》。劉的手稿共有47頁,詳細披露了他參賽的坎坷經歷,如他乘船往美國時,曾被日本人侮辱,指他是滿洲國的奧運代表。
而1936年中國代表團的隨團藥箱,不但獨一無二,且經過72載,仍保存完好,裏面還保留着21瓶奧運代表團使用的藥物、藥瓶和一些小鉗子。藥箱上還貼上一個印有「OLYMPIAD(奧林匹亞)、BERLIN(柏林)、1936、中華」等字樣和五環標誌的標貼。
至於1948年的中國奧運錦旗,是當年奧運籃球隊奧運前在新加坡打義賽,為當年「六一八福州水災」的災民籌款,由新加坡的福州會館送給籃球隊。當年籃球隊連到倫敦參加奧運的路費也沒有,故在奧運前到各國打比賽,籌集路費,但為災民籌款,他們毫不猶豫。而籃球隊最終也籌足錢,參加該屆奧運。

劉長春1932年參加洛杉磯奧運會過程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