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最後創立的報紙.com,是為信報網站hkej.com。這個「堅持」到最後不設公開網站的報章刊物,最終也告「失守」,有其特殊的歷史意義,對報章刊物及其附屬網站的商業經營方式,以及未來前景的發展,有其深層價值,頗值一談。
早構想設立網站
以引進資訊科技來改善報社的營運而言,其實信報絕不比同業落後,該報網站hkej.com的域名註冊,更是始於科網浪潮之先,報社也早為報章內容數碼化做好一切的準備,顯示該報早有設立網站的構想。但遲遲未有動作,歸根究柢只有兩個問題:就是究竟網站的商業模式是怎麼樣,靠廣告及月費計劃是否可以賺錢?另外,設立了免費網站內容,對實體報章的銷路有何影響?因為這兩個疑問,就算絕大部份本港報章已設立可向登記用戶提供部份免費報章內容的網站(包括本報及信報最主要的財經報章對手),信報仍然繼續與網上自由虛擬世界絕緣,做法十多年來都沒有改變,至股權有變為止。
從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先生在七月三日的文章觀之,他本人對報章經營前景仍然吹淡風,而且繼續對網站的商業模式不表樂觀,這情況也似在可見將來並無改變。
觀察這個最後的報紙.com的編排和內容,也與一般報章網站稍有分別。網站首頁是以讀者論壇和即時新聞為主打,網站記者一收到料(甚至是政府閉門吹風會),就要即時上報兼上網,甚至即時回應讀者的提問,有點web2.0的況味;這可能似顯示該報設立網站,最主要目的是回應第二天才出版的實體報章失時效的問題,因此增加即時新聞元素,並且希望和讀者打成一片,但無論如何,兩者皆對增加報章收入無直接的貢獻。
究竟網站經營模式是怎樣,這份老牌財經報是甚麼葫蘆賣甚麼藥,有待觀察。
侯聯貴
電郵地址: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