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中作業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牢中作業 - 劉紹銘(嶺南大學榮休教授)

約翰生博士花了七八年時間編寫《英語辭典》,在1755年出版。他在序言中慨嘆自己一生常為痼疾所苦,浪費了不少時間。他患的是scrofula,頸淋巴結結核病,或稱瘰鬁。此疾對病者情緒影響極大,是憂鬱症的根源。除受疾病所苦外,他還要為衣食奔走,也花掉不少時間。
他說雖然已盡一己所知與所能去編寫這本辭典,遺漏與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若有方家以此罪己,亦只能坦然接受。他要大家認清的是:nodictionaryofalivingtongueevercanbeperfect,沒有一本「活語言」的字典是十全十美的。約翰生要說的話其實簡單:本人七八年來獨力承擔這份工作,既無社會名流贊助,又無學院高牆庇蔭;編輯工作拖延多年,想以此書討他們歡心的朋友已一一作古,你說,在我目前這陰暗孤獨的境況中,人家對我的評價是褒是貶,Ithereforedismissitwithfrigidtranquility,我都會泰然處之,懶得計較。
約翰生在序言中借用J.J.Scaliger(1540-1609)的話來描述編寫辭典的艱苦。這位法國古典學者認為懲罰罪犯的方法莫如要他們在牢中編字典。為什麼犯人最適合做這種的事?大概是一入囚門,就與外邊的花花世界絕緣,只好死了心眼,埋首在「說文解字」的空間裏下工夫。
如果十年「文革」沒有發生,陸谷孫教授會不會沉得住氣抗拒一切青春的誘惑主持《英漢大詞典》的編纂工作?這等於問曹雪芹如果不是家道中落,會不會有寫《石頭記》這個念頭一樣無關宏旨。可以肯定的是,在畏聞文字獄的日子裏,除了翻譯《毛選》,編譯外語字典在政治上應該是最為可靠的一個避風塘。如為形勢所迫,非要表態不可,大可在例句上做些工夫。就拿invincible這個字來說罷,既然原意是「不可戰勝的」或「不屈不撓的」,例句也就垂手可得:TheinvinciblethoughtofMaoZedong,「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
《英漢大詞典》1991年初版。等了十六年才看到修訂和增訂版面世。陸谷孫在「修訂說明」說「雖然二版增收了相當數量的科技新詞,我們仍痛感人文精神之不可或缺,即使在英漢詞典領域內也是如此」。有見及此,他以約翰生的《英語辭典》作樣本,以英文寫了一篇代序,論及電腦時代辭書編纂中傳統與創新的各種問題。
回頭再說DrJohnson。約翰生在《英語辭典》序言特別關心的是文體問題。他認為文字粗劣的翻譯對英語為害之烈猶如瘟疫。文字粗劣的翻譯作品(他這裏要說的是法國作品),多讀了會改變英語的面貌,到頭來你說的雖是英語,別人聽來卻似法國方言。
《英漢大詞典》第二版各種修訂未能在此細說,但主編對中文文體的重視卻顯而易見。第一版alloy條的例句原為「她不懷有可能影響到她愉悅情緒的疑慮」,現已改為:「她沒有疑慮,照樣開開心心」。另外一個值得喝采的改動是去冗詞。在第二版中你再找不到「該人」或「進行推銷」的說法。陸谷孫除編字典外,其他作為不少,但對我而言,他是《英漢大詞典》辛苦不尋常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