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赤壁 - 蔣 芸

關於赤壁 - 蔣 芸

抱着先睹為快之心看《赤壁》,愈看愈嬲,忍不住說它把三國人物面目模糊了,實在是失敗之作,想不到引起不少迴響,有人認為我對電影市場的運作不了解,忽略了市場的需要,尤其竟以為《三國演義》是一部膾炙人口的作品,這是一種誤解,他們認為今時今日的年輕人看過《三國演義》這部歷史章回小說的畢竟不多,所以不必去斤斤計較《赤壁》是否忠於原著,只要戲拍得夠熱鬧、夠好看便可以了。
年輕的一代認為《赤壁》是拍給外國人看的,只要卡士夠強,戰爭武打場面夠激烈,赤壁的實景夠壯闊,已經是票房的保証了,何必去計較誰是誰,什麼紅臉綠臉,什麼模樣,只要是東方面孔,復古服飾裝扮,見東方古代氛圍已經夠瞧的了。
蔡瀾更說,你想看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的赤壁嗎?現在,吳宇森只欠沒有在片首打出吳宇森的赤壁而已,除此之外,一切不必吹毛求疵。三國赤壁,你不必去要求是古典章回小說中的赤壁,更不必去要求劉關張、曹操、周瑜是經典中的面孔。好了,既是如此,為何要用赤壁之名,又要用《三國演義》中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大可自我發揮創作力,拍一部古裝戰爭片就可以了。
雖然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在史家眼中也未必盡符合史實,但它具備了歷史的實在感,人物尤其鮮明突出各具神采,把那個風雲變幻,群雄割據的時代,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草莽英雄,有志之士的勇與謀,仁與義,爾虞我詐,計謀發揮得淋漓盡致,也使得這部歷史小說千載以下,猶有知音,其中人物,如關公更成了神被膜拜。
曹操的橫槊賦詩: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直到「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道出了英雄落寞,也更預吟出後世人將前賢前雄的追思,這些不世出的人物,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性格的流露,他們不會說那些吳宇森《赤壁》中小人物才會說的對白;英雄人生觀、價值觀,置生死於度外不允許他們說如此混賬的話。
吳宇森的《赤壁》是他睡夢中的赤壁,三國人物氣概更是他作夢也想不出如何去表達的氣概,周瑜與諸葛孔明之間的鬥智,他更無從去思量,因為他沒有這種氣質,做為一個導演,什麼氣質拍出什麼貨色,無花無假。
三國人物的神髓,至今仍令後人悠然神往,俱往矣的風流人物,是一些俗人鏡頭運用如何巧妙也捕捉不到的神采,去菁存蕪,而這蕪是根本沒有的東西,是莫名其妙的東西,怎不叫人慨歎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