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今天書展有一場很特別的對談會,由兩位翻譯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作品的專家面對面交流對談心得。其一是來自台灣的賴明珠,她可說是最着力教村上春樹「說」中文的人,我也是一直透過她的譯本遙看村上春樹的思想變化的。其二是林少華先生,他是村上春樹作品內地版本的譯者,我沒有看過他的譯本,只從其他人的引述中看過他譯本的一些片段。
翻譯人家的作品從來不是容易的事,即使是老經驗的翻譯者也會覺得工作非常吃力不討好。大學問家季羨林先生在《書齋雜錄》中引用了佛學大師鳩摩羅什的一番話來說明翻譯工作之難。
鳩摩羅什是這樣說的:「天竺國俗,甚重文制……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鳩摩羅什深通梵文及漢文,一生翻譯佛典故百卷。連他也覺得翻譯如何把飯菜嚼碎餵給他人那樣失去原汁原味,那樣容易令人丟胃口,可見翻譯真的難。
雖然翻譯工作真的不容易,可讀者是不會因為翻譯工作不容易而隨便收貨的。不少村上的書迷就在網上批評林少華先生的翻譯,有的指他對外國文化認識太少,翻譯村上在外國寫的隨筆作品時弄了不少錯誤;有的指他沒有仔細翻查資料如人名、電影名稱,以至翻譯出來的作品跟作者的原意有距離。更有一位日本東京大學的中文系教授藤井省三指林的翻譯只值「0」分。
我只是一個村上春樹的普通讀者,不是翻譯專家,也不懂日文,沒有資格說誰譯的好,誰譯的壞。但看過林少華先生的一些譯文後,我想我還是較喜歡賴明珠的翻譯,因為她譯的比較輕鬆隨便,對文字不會太修飾研究。對我來說,這更切合村上春樹懶洋洋、不修邊幅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