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書,是多年前的七月。臨出版,編輯問我可不可以另寫新書,她喜歡我的文筆,但需要一個更商業化的故事,「你能在一星期內交出一本書稿嗎?」她問。這是為了趕在七月書展出書。
用一個星期時間寫一本書,不是不可以,但構思、佈局、人物性格刻劃、對話設計……等等,要做得精益求精的話,當然是時間越充裕越好。
我用四天時間交稿,終於趕得及在書展出書。
某些出版社很看重書展這個嘉年華活動,喜歡趁書展把新作者投放巿場,測試巿場反應,營銷部門的說法是,「如果連書展都賣不好,那就命運堪虞了。」
於是,七月成了一個群書傾巢的大日子,一部分書特意押後到七月書展,另一部分書則日趕夜趕趕七月這趟渾水。我不知道別的消費者是怎麼想的,反正我自己的體會是,書多眼亂,人多心亂,反而很難靜心揀書。我的購書習慣是趁人少的時候,蹓進一間書店,淘寶似慢慢找。那個安靜地淘寶的過程本身是一種享受。
作為一個作者,每逢七月都十分忐忑,七月出不出書,是道難題,既怕新出的書埋沒在茫茫書海中,更怕不出的話,錯過了一個被讀者掃貨的商業好時機。
其實,在一個正常的社會裏,讀者需要時間慢慢認識作者,作者需要時間一個一個累積讀者。可是,在這個速食社會裏,作者願等,出版社不一定肯等;出版社願等,發行商不一定肯等。書展便成了作者的試煉場。
今年書展,我沒出新書,坦白說,因為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