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居於九龍城的10個月大女嬰,證實感染可致命的O157:H7大腸桿菌,是本年第二宗個案。有微生物學家指,小量O157:H7大腸桿菌已可以造成感染,即使不吃牛肉,也會因為食物交叉感染致病;由於嬰兒胃酸分泌較成年人少,染病的風險也較高。
街巿抽取環境樣本
衞生防護中心接獲實驗室報告,證實一宗O157:H7大腸桿菌感染個案,患病女嬰與父母、祖母及哥哥同住,本月16日出現發燒、嘔吐和肚瀉症狀,同日入住伊利沙伯醫院,現時情況穩定。她在病發前除了喝奶外,也有食用由瘦肉、薯仔、青瓜、紅蘿蔔、菠菜等熬煮的稀粥。
女嬰沒有外遊紀錄,其父母也沒有病徵;祖母早前曾出現腹瀉,但其後康復。8歲的哥哥曾因發燒而向私家醫院求診,現時已康復。女嬰發病後,中心已安排男童入伊利沙伯醫院觀察。衞生防護中心撿走女嬰的奶樽,以及在廚房、雪櫃及水龍頭抽取樣本化驗。此外,食環署也到女嬰家人常到的九龍城街巿抽取環境樣本。
元凶多是粥內肉碎
港大微生物學系副教授何栢良解釋,只要小量O157:H7大腸桿菌已可致病,患者不一定接觸過牛肉,「好似植物呀、飲品呀都有可能,喺廚房交叉感染,外地試過有個案嘅源頭係包裝果汁。」他表示,由於本港的患病個案少,一旦發現必須小心調查食物源頭。
傳染病專科醫生勞永樂指,過往不少個案均與嬰兒所吃的稀粥有關,元凶是粥內的碎肉,「好多媽媽都鍾意買碎肉嚟煮粥,但係啲碎肉根本唔知係咩嚟,好牙煙,所以餵畀BB食嘅粥仔一定要煮到大滾。」
衞生防護中心提醒市民注意衞生,將食物徹底煮熟後才進食,食物的中心點應達到攝氏75度,並持續兩至三分鐘;在處理食物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為嬰兒更換尿片後要徹底洗手。衞生防護中心在06及07年各錄得一宗O157:H7大腸桿菌個案,04及05年並無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