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三地:救市為萬惡之首? - 譚文傑

兩岸三地:救市為萬惡之首? - 譚文傑

每當股市氣氛慘淡,市場要求政府救市的聲音便越多,台灣早在2000年便透過2000億元台幣的銀行借款成立國安基金,在多次系統性風險——例如大選後政黨輪替、核電廠停建、原油大升等突發性政治或災害事件發生時,政府即動用該基金進場救市,穩定投資者信心。

要掌握政經形勢

然而,牛市中非理性因素導致的短暫反彈,雖可因干預而紓解,一旦由總體環境變化而導致熊市,非全面方案便多是治標不治本,尤其此次熊市的根源在於通脹,市場若只關注流動性以刺激短暫利好消息,最後,全面負利率現象不僅無法刺激投資,衍生的資產泡沫亦將因此不斷擴大,拉長泡沫爆破後的回復期,整體經濟代價只會更高。不過,要扭轉短期看法談何容易,即使近期中國官員與學界發動政府應否救市「爭論」,國際金融專家也對Fed注資救市舉動表示憂喜參半,但短線投資者的救市掌聲,淹沒了一些經濟學者要求尊重市場機制的聲音。
其實,投資者如能對政經局勢有更全面了解,便可體會何以救市不見得有長線成效。以原油市場為例,傳統經濟學的供需理論在石油美元循環無以為繼下備受質疑,高油價促使新一輪財富再分配,既得利益者為維護自身利益,無可避免地將高油價作為談判手段之一,近年市場出現「美國以高油價戰略牽制中國」的論調即為一例。也因此,筆者認為油價仍存在相當大變數。

應健全市場結構

長線來看,各國的相對利益仍使得市場機制與人為手段互相制衡,各國對投資市場採取程度及速度不一的干預手段,短期內恐怕仍是事倍功半。
此外,「主張救市派」也需考慮,社會其他階層對資源公平性的要求,承認在熊市當中,政府的任何舉措,都應以健全市場結構為主,惟有如此,大趨勢便會順勢而行,令任何投資事半功倍。

http://trade.fub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