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調查 天熱攞命<br>每熱1℃ 死亡率增1.5% 油尖旺最高危

中大調查 天熱攞命
每熱1℃ 死亡率增1.5% 油尖旺最高危

【本報訊】炎熱天氣未因大暑已過而回落,天文台預測周日(27日)氣溫將升至攝氏34度。高溫來了,死神也來,中文大學醫學院進行的本港首個氣溫與死亡的研究發現,當每日平均氣溫高逾28.3度,死亡率便會上升,每高一度,一周的死亡率便增加1.5%。油尖旺和深水埗在平均高逾31.3度的日子,死亡率將較其他區份提高,成為天熱高危地區。記者:倪清江、何渼婷

中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分析1998至2006年的氣溫、空氣污染、死亡率資料,在撇除空氣污染、人口老化、流感高峯等因素後,發現於非寒冷季節,當全日平均氣溫在28.3度或以下,死亡率與氣溫關係不大,但當高逾這界線,死亡率便會隨之上升。

關鍵溫度:28.3℃及31.3℃

負責研究的中大氣候變化與健康研究小組主管陳英凝昨表示,數據分析顯示,當全日平均溫度較28.3度每高一度,之後一周內的死亡率會增加1.5%,即本來只有1,000人病歿,但因高溫會再多15人死亡。當達30.3度時會多出3%,如此類推。她指出,中暑而導致死亡一般在一周內發生,否則未必是中暑,「唔會即日死,但會過幾日死,尤其係老人家。」
以前日為例,市區氣溫介乎28.3至33.2度,全日平均逾28.3度,符合研究結果,昨日截至晚上11時半,市區氣溫也介乎28.1至31.4度。
陳英凝又表示,全日平均溫度31.3度是另一分水嶺,當氣溫在此之上每高逾一度,本港大部份地區所增的死亡率,仍維持每一度會增1.5%的比例,但在油尖旺和深水埗兩區,每高一度的死亡率升幅卻增至2至3%。換言之,若同時平均溫度為32.3度,油尖旺和深水埗兩區的死亡率將較平常高7.5%,在33.3度則高至10.5%,其他地區在這兩個溫度所增加的死亡率,分別為6%及7.5%。

昨日是大暑市民到石澳泳灘暢泳消暑。區民傑攝

或與區內環境有關

有關分別的原因仍在研究中,例如是否大廈屏風效應導致空氣欠佳。陳英凝指出,這兩區長者較多,區內通風較差,社區設施不足,「多舊樓,冷氣商場唔多,唔同(中西區)中環有好多商場畀人凉冷氣;太古城望向海、南區有海風吹。」
「某啲地區差啲,風險有唔同,造成唔公平現象,過31度幾大鑊。」陳英凝表示,天文台也預測全球暖化下,本港天氣會越來越熱,值得當局及醫學界關注,在城市規劃時也要特別留意。

深水埗板間房居民陳添需忍受酷熱天氣,記者前日採訪時室內溫度高達35.9℃。

女性較易高溫而死

陳英凝指出,研究發現「熱死」的人多患有心臟病、糖尿病和中風,75歲以上長者最高危,未婚和獨居人士風險也較高,「單身人士冇人照應,冇人叫飲多杯水。」此外調究也顯示女性較男性易因高溫而死,「原因未明,可能因女性長期病患者較多。」
她強調市民毋須過份憂心,因氣溫指標以全日平均計算,日間高溫不一定全日都會超標,寒冷天氣殺人較熱天嚴重。
診所位於油尖旺區的關嘉美醫生表示,整體而言,部份病人求診時並不知道自己中暑,但已出現無胃口、心跳、氣促及焦慮等中暑症狀。一些有長期病患的老人家,較常出現「亁身」中暑,他們在悶熱的室內,因長期病患而失去流汗功能,身體無法散熱而導致中暑。
醫學會前會長蔡堅指,一般出現中暑症狀的病人,均會即時送到急症室,較少自行往診所求醫,要預防中暑,應防止體溫過高,穿着白色或淺色鬆身衣物,外出時戴帽、傘及扇,避免正午時分出門,適當補充水份及電解質,可以預防抽筋,若到郊外行山,應找親友相伴,互相照應,長期暴曬於猛烈陽光應找陰凉地方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