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上屆雅典奧運的男子個人全能賽事中,出現裁判涉嫌評分不公的爭議。為免同類事件在大型體操賽事出現,國際體操聯會(FIG)於06年開始使用新的計分方法。舊計分法只有一組裁判,但新計分法則有兩組裁判。
A組有2人,計算選手的「動作難度分數」,至於6人的B組則會計算選手的「表現分數」;兩組的分數加起來,就等於選手所得的分數(見附表)。
追求難度分添受傷機會
由於選手的一套動作中,所選取的動作難度始終有極限,故若取得16分以上甚至17分,基本上都甚有機會奪得獎牌。但正因為新計分法的關係,有人擔心選手只追求難度分數高的動作,增加受傷機會的同時,亦令動作的美感大減;如意大利的費拉莉(VanessaFerrari)在06年世錦賽雖然於平衡木中跌下,但仍因動作難度夠高,順利成為女子全能冠軍,而她的勝出亦因此惹起很大爭議。
美國女子個人全能世界冠軍莎恩莊遜(ShawnJohnson)亦說:「新計分法對於力量型選手、可以做出更多難度高動作選手更為有利。」
新計法避免主觀判決
前香港體操隊教練肖希露表示,新計法不但對選手要求更高,更可避免評判過於主觀的判決。她說:「A分的難度分無上限外、B分的藝術分則是10滿分,所以鬥難度外,亦不可忽視美感;另外,以前不少選手都拿到10分滿分,但冠軍只得一人,於是靠裁判的主觀印象分去分冠、亞軍,我覺得新計法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