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援婦清水填肚 寧餵飽兩女

綜援婦清水填肚 寧餵飽兩女

【本報訊】「我有時早、午兩餐夾埋食六蚊腸粉就算,有時會餓到頭暈,不過肚餓咪飲吓水頂住個肚囉!寧願慳埋畀兩個女食飽啲。」於02年來港的38歲新移民阿英,與兩個女兒拿取每月4,000幾元綜援;食物價格不斷上升,綜援加幅追不上通脹,苦上加苦。關注綜援檢討聯盟指現時的綜援制度太落後,政府的紓困措施只能短暫幫助綜援家庭。

五成綜援戶減餐數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上月訪問了25個由社會服務機構轉介的綜援人士,調查結果顯示在高通脹下,超過九成受訪者的家庭食物開支增加,其中約七成人需要減低每餐食物質素,約五成人則需要減少每日進餐數量,靠壓縮食物開支來維持其他必要開支如水電費和交通費等。
特首曾蔭權針對通脹率持續攀升,為紓解民困,繼6月多發一個月綜援金後,上星期又落實於10月再多發一個月綜援金,以紓緩綜援戶的壓力。不過,拿了九年綜援、與阿英同樣受盡通脹壓力的49歲羅女士,指19歲輕度自閉兒子上學的交通費是一項很大的開支,「我哋住天水圍,個仔喺屯門返技能訓練學校,一日車錢都要40蚊。」政府於6月多發的一個月綜援金,羅女士感嘆用以更換壞掉的家庭用品後已所剩無幾,「廁所個水箱17年嚟都漏水,用咗300幾蚊整,另外買部新嘅洗衣機又要千幾蚊,再整埋其他壞電器都冇乜得剩啦。」
關注綜援檢討聯盟發言人陳宇翔認為,政府的紓困措施只能短暫幫助綜援家庭,並不能為提供長遠保障;現時的綜援制度仍有落後的地方,例如不包括固網電話費等必要開支,建議政府全面檢討綜援機制,增加對綜援兒童及青少年的學校及課外活動開支,以及恢復於99年取消的長期個案補助金,作為綜援人士更換家庭耐用品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