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肥胖是導致多種慢性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以往本港的子宮癌發病率偏低,但近年隨着肥胖女性增加,發病人數也不斷上升,且超越子宮頸癌,成為女性第四位常見癌症。婦產科醫生指出,部份肥胖及年輕患者因忽視陰道出血症狀,確診時腫瘤往往已侵蝕至肌肉層,需要切除整個子宮保命,但患者會永久喪失生育能力。記者:梁瑞琼
子宮癌即子宮內膜癌症,糖尿病、家族遺傳等都是高危因素之一,婦產科專科醫生盧永傑指出,患者發病年齡主要介乎50至60歲,由於已屬收經年齡,一旦出現陰道出血等症狀時,便會立即求診,大大增加治癒的機會,死亡率約為10%,但不少年輕患者由於誤會陰道出血是由經期紊亂造成,故延誤了治療,他表示若在癌前病變階段已發現,並給予合適治療,或能保留子宮。
子宮頸癌反而減少
近年子宮癌個案不斷增加,據醫院管理局的數字顯示,子宮癌由95年的367宗,增至05年的445宗,但子宮頸癌則由445宗減至376宗。盧永傑估計,子宮頸癌個案減少與柏氏抹片等檢查普及有關,而子宮癌個案增加則與肥胖問題惡化有關。他解釋,脂肪組織可將部份荷爾蒙轉化為雌激素,令子宮內膜加厚,同時也可令細胞變異,約25%出現嚴重子宮內膜增生及癌前病變的女性,最後會惡化至子宮癌。
年輕患者發病時正值生育年齡,盧永傑指出由於大部份子宮癌患者都要切除整個子宮、輸卵管及卵巢,以減低復發的風險,患者在手術後便不能生育,「你唔知佢(腫瘤)蝕到幾深,可能已經擴散咗,所以根本冇得揀,一係要個子宮,一係要條命。」
28歲女切子宮保命
盧永傑表示曾有一名28歲單身患者,身高152厘米,體重達93公斤,體重指數(BMI)達40,屬於癡肥一族,求診前兩年均出現經期不穩定及經血過多等症狀,初時以為是荷爾蒙失調,故服食避孕丸調節,但症狀持續,接受子宮鏡及組織化驗後,方發現患有子宮癌,腫瘤已侵入逾半肌肉層,要將子宮、卵巢等組織切除,失去生育能力。
子宮癌患者即使切除腫瘤及附近組織,癌細胞仍有可能在發病初期,經由淋巴或血液擴散至肝、肺及腦等,盧永傑表示約11%患者在手術出現淋巴擴散,故現時會為患者切除部份淋巴結,以減低復發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