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中國作家楊逸獲頒日本文壇最高榮耀的芥川獎,對作家寫作生涯來說當然是大喜事。民族主義高漲的中國憤青,興高采烈以為這是藉文學的力量反擊日本,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又陶醉在大中華中心主義美夢中。
錯了。這樣的榮耀,仍是歸於日本。外國作家用日文寫作,費盡心力,到頭來還得通過日人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成就。標準是日本文學的標準,美學發言權從來掌握在日本文壇的小眾權威手裏。審核楊逸的標準,跟審核前得獎者大江健三郎、村上龍的標準是一樣的。她不是作為一個中國作家而被注視,她是作為一個日文寫作者而得到殊榮。
高行健以黑馬姿態出人意表得到諾貝爾獎,中國文壇酸得不得了,看很多評論都是借題發揮,甚至轉過來質疑諾獎評審標準,表現得很沒風度。不錯有些諾獎作家不怎麼樣,但確實也有好些凡人望塵莫及的偉大作家得到了這桂冠。
既然否定別人,要不自辦一個中國文學獎如何?像英國有布克獎,美國有美國書獎,日本有芥川獎,也是最高榮耀。英籍作家SalmanRushdie年年盛傳是諾獎熱門,年年大熱倒灶,也不打緊,他是自家布克獎寵兒,早已上神枱,諾獎只是錦上添花。美國文壇大師級的PhilipRoth亦有同等際遇。
可是中國文壇既講關係又講輩份,辦不起一個具權威性的獨立評審機制。近年「南方報業」領頭辦的華語文學獎,影響力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