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中的心靈平靜 - 李怡

風雨中的心靈平靜 - 李怡

我寫評論文章,從來就招風惹雨。所以,「更能消幾番風雨」,可說被點中穴位了。為什麼惹風雨呢?想來是因為下筆沒有顧忌,不大考慮後果與得失,秉心直說,而且不甘於人云亦云,這樣就常會與社會主流意識相牴觸。
今年以來所寫評論,引起最大的議論是淫照風暴的「虛偽論」,和震災的「天譴論」。前者被「捧殺」,後者遭「駡殺」。「捧殺」和「駡殺」是魯迅所造之詞,應是狂捧與狂駡之意。其實兩篇文章,都卑之無甚高論,遭「捧殺」與「駡殺」,與當其時的社會意識有關,此番出書,也把有關文章都照收在內,有心的讀者不妨看看,那些「捧」「駡」聲音,是否對得上我的原文?「捧殺」聲中,也有小量的批評,主要指我對人世間的「虛偽」解讀得太粗疏。批評有道理,值得深入思考。「駡殺」聲中,也有支持我的意見,其中有讀者說,大多數駡「天譴論」的人,相信都沒有看過這篇文章,只是光憑「天譴」二字,就一犬吠聲,百犬吠影,縱然有看,也是懷着高漲的民族感情,沒有把文意看清楚。我的「天譴論」,承接徐復觀的教誨,並無一句是針對百姓、災民與國家,而只是對極權統治者的一點卑微寄望而已。隨着時間推移,天災背後的人禍因素也逐漸暴露出來了。「天譴」作為對掌絕對權力的當權者的警示,希望他們約束自己的權力,實是千多年來不失其意義的政治文化傳統。
所以,文章雖招風惹雨,我卻在風雨中保持心靈平靜。有筆在手,也是一種權力,理應謙卑和自省。自我反省,即使是少數聲音,若有道理,也須聽取;自我反省,若覺得無愧於心,那麼「雖千萬人吾往矣」。許多讀者在我遭「駡殺」後表示關懷,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