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讀,讀不好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不好讀,讀不好 - 李金銓(城市大學教授)

社會科學的文章不好讀,有時得「咬牙切齒」才讀得完,讀得完還未必讀得懂。思想深淺是一回事,光讀繞舌的文字,細胞就死掉不少。
社會科學在西方發展了一個多世紀,社會學在歐洲出現是為了分析資本主義的興起,美國社會學當初最關心的是都市化、工業化和移民等課題。社會科學使用的隱喻(metaphor),不是向「機械」(mechanical)就是向「生物」(biological)借來的,前者如「政府機器」,後者如「經濟成長」。C.P.Snow寫兩種文化的衝突,指的是人文與科學,根本沒有社會科學的一席之地。社會科學在兩大傳統的夾縫中生存,形成「實證」(科學)與「詮釋」(人文)的各種不同範式。

社會科學是從西方引進的舶來品,一般溯源到嚴復和梁啓超。西方社會科學以概念、邏輯和證據看問題,與中國講直覺智慧的文史傳統異趣。社會科學難唸,實在是因為那一套語言和思考方法隔閡。但讀原文書往往比翻譯書還容易懂。西方名詞硬翻過來,「性」(普遍性、合法性)字連篇,習以為常以後也就自然而然納入中文詞彙了。
抽象概念式的思考顯非國人所長。有的初學者抽象不起來;有的卻從一個概念跳到一個概念,只在概念世界裏打轉,誤以為人家看不懂便顯得有學問。其實,好文章應該在抽象階梯上上下下,用幾個有解釋力的概念,勾勒、組織、照明、提升具體的經驗證據,建立彼此的因果聯繫,材料因而活跳,提綱挈領,乃至豁然貫通,見樹又見林。我常勸學生選做「具有普遍意義的具體問題」,只要人家不嫌煩,不妨把論旨和命題不時講給他們聽,以此培養深入淺出的本領。
大學當局紛紛異化,眼睛死盯住排名榜,只看重期刊,藐視專書著作。期刊篇幅有限,格式嚴格規定,文字幾乎千人一面,看不出個性,無血無肉。該講的東西壓縮又壓縮,沒有從容的餘裕曲盡其致,至於文采猶其餘事耳。過分專業化,導致隔行如隔山,專門問題做得再細緻,總嫌整個視野太窄,關懷太小,變成領域內同事和研究生間的遊戲。我寧願回去讀老書,縱然許多地方未盡成熟,卻能從開拓的氣象中感受生命的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