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都市化之前的香港,人們耕田捕魚,一座製作生活用品的窰坊,在那時已算是先進技術的結晶。這些陳年的智慧結晶,如今都閒置在偏遠鄉郊,成為博物館的珍藏。
郊野公園不僅是遊山玩水的假日樂園,那蒼茫的山影中,還埋藏着許多黑白照片一樣陳舊的老事物。西貢東郊野公園的上窰民俗文物館,佔地500平方米,是一座建於19世紀的客家村舍。上窰村和鄰近的一座灰窰,於1981年列為法定古蹟,重修後於1984年開放為博物館。
大約在150年前,原居於廣東新安縣的客家人黃發升與一眾兄弟遷到北潭涌定居,並在村口瀕海處興建了一座約10呎深的灰窰,生產石灰,作為建築材料及肥料之用。北潭涌一帶昔日是陸上交通要塞,行商旅客多在那裏補給,上窰燒灰業遂得以興旺。直至二次大戰後,石灰漸被英泥代替,燒灰業日漸式微。
碗窰始於明代
同樣受郊遊人士歡迎的是大埔碗窰。這兒曾是新界陶瓷工業中心,早在明代(1368至1644年)已有大族經營窰場,至20世紀,廣東沿海窰場的廉價製品加入競爭,碗窰於1932年終告停產。
衞奕信徑第八段途徑碗窰,介乎元墩下與半春園之間。如今遊經此地,很難再想像這裏在百年前曾經是方圓數公里的大型青花瓷工場,剩下的殘破窰場,僅能勾勒出往日的一點梗概。
本欄由《蘋果日報》與郊野公園之友會合作,逢星期日出版,介紹本港郊遊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