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青花瓷的朋友,動輒就感嘆沒去過伊斯坦布爾,沒去過那裏的托普卡陂皇宮,因為奧斯曼帝國舉世聞名的青花瓷收藏就座落其中。不止是明清青花瓷,還有元代青花大盤、元代青花大碗,價值連城,都藏在土耳其的老皇宮裏。朋友談起來,滿臉的悵惘,眉頭皺得像青花的紋飾。我說,他們出過三大本圖錄,圖書館裏看得到,可以稍補不能遠赴重洋的遺憾吧。他說,不能,一定要親眼看到土耳其人坐擁的青花寶貝,否則死不瞑目。講得如此嚴重,好像伊斯坦布爾成了他心目中的聖地,像基督徒的耶路撒冷或穆斯林的麥加一樣,大有不到聖地朝聖,就枉此一生,算是白研究了青花瓷。
我到伊斯坦布爾開會,報告完畢,抽空去了老城的東北角。隱蔽在索菲亞大教堂後面,嚴嚴實實圍在高聳的淡紅色宮牆之內,就是奧斯曼帝國的故宮,托普卡陂皇宮(TopkapiSarayi)。「征服者穆罕默德」在1453年戰敗東羅馬帝國,攻下君士坦丁堡,就選了這塊龍蟠虎踞的風水寶地,建了皇室家族的生活禁區。元明青花瓷器藏在這片禁宮中,也是因緣際會,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跟北京的紫禁城相比,奧斯曼故宮的風景要優美得多,可以從後宮直接看到山崖下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看到帝國的亞洲地域,無限延伸到煙靄的盡頭。從另一個方位又可望見「金角」(GoldenHorn)水域,看到伊斯坦布爾的芸芸眾生,在清真寺傳出的誦經聲中,恓恓惶惶,忙忙碌碌,奔波於禁宮之外的自由世界。托普卡陂皇宮頗似北京紫禁城與頤和園加在一起,兼有氣勢規模與優游玩賞之勝,在面積上則須除以二或三,大體就差不多了。算起來,托普卡陂比紫禁城年輕了一百年,也沒經過改朝換代,少了點明清易代的天翻地覆,但是宮廷的歷史滄桑,皇室親屬的離間傾軋、後宮佳麗遭遇的悲歡離合,想來也不遑多讓。再加上黑太監、白女奴、蒙面的紗巾、帶穗的小帽、鑲嵌了寶石的燈籠褲、貼滿花彩瓷磚的大理石宮殿,讓遊人迷離於說不清楚的神秘感,流連徜徉。
我去托普卡陂皇宮,目標明確,直奔元明青花瓷收藏。有趣的是,展出的珍品都陳列在御膳房內,與爐囗廚具為伍,很不合乎我們中國人對皇家御用瓷器的景仰心理。仔細想想,土耳其人的態度倒是更合乎情理,合乎歷史實情,因為這些青花大盤大碗,雖然價值連城,在博物館放在顯眼的地位,在拍賣場上每件可以叫價三千萬美金,當年卻是供皇室日用的碗盤,是屬於御膳房的管理範疇。
看到如此精美的元明青花,想到當年海商所經歷的波濤跋涉,飄洋過海,從江西景德鎮經過福建、廣東的海岸,繞過馬六甲海峽,進入印度洋,穿過波斯灣,到達埃及,再渡過地中海,迢迢萬里,來到伊斯坦布爾,我開始體會朋友要「朝聖」的心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