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出病因 被誤當痔瘡<br>30歲女醫生肛裂痛足10年

找不出病因 被誤當痔瘡
30歲女醫生肛裂痛足10年

【本報訊】排便時劇痛難忍,很多人會誤以為是痔瘡發作,原來這種忍無可忍之痛與長期肛門裂傷有關,患者甚至會因痛而抗拒排便。外科醫生指出由於肛裂不為人熟悉,加上病情尷尬,令很多人也強忍痛楚多年,曾有一名患上肛裂10年的30歲女醫生,多年來到處尋求名醫協助,竟然沒有發現肛裂就是她的痛苦之源。
記者:黃祖兒

外科專科醫生劉永基指出,肛裂就是肛管(直腸與肛門之間大約3厘米長的管道)出現裂痕,20至40歲的青年人是患病的高危一族,患者排便時會感到劇痛,大便更會帶血。肛裂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多是由暫時性的大便過硬或持續肚瀉引發,由於傷口很淺,一般兩至三天內會痊癒,但慢性肛裂的情況就嚴重得多,病徵持續一至三個月,裂痕出現後不會自動復元,更有惡化風險。

做手術放鬆內括約肌

肛裂多數侵襲青年人,劉永基指出因為年輕人的肛門肌肉收縮力較強,較長者容易有肛裂,在正常情況下,當大便到達肛管位置時,肛門內括約肌會自然放鬆,加上自己控制外括約肌放鬆,便可以順利排便,而慢性肛裂患者的內括約肌因不能夠自然放鬆,繃緊的肌肉使血液不能流到肛門黏膜,引致缺血性創傷的肛裂。
慢性肛裂患者排便時都會感到肛門劇痛,痛楚可持續2至3小時。劉永基表示曾有病人因為劇痛難當,如廁時要帶同毛巾擦汗。由於大部份患者對肛裂認知不足,誤以為自己患上便秘或痔瘡,往往會忍受痛楚多年才向醫生求助。他解釋痔瘡與肛裂最大分別是,大多數痔瘡患者排便時都不會感到痛楚,只會大便出血,跟肛裂排便時的劇痛大相逕庭。
接受手術放鬆過緊的內括約肌可有效治療慢性肛裂,超過九成患者手術後排便時都不再感到痛楚,劉永基表示病人一般可於手術後翌日出院,傷口於一個月後可完全復元,而藥物治療則仍具有爭議性,例如以肉毒桿菌放鬆肌肉,長遠療效需進一步證實。
劉永基指出,一名30歲女醫生因長期排便劇痛,曾屢尋名醫治療,通常也會獲安排接受照腸檢查,但總找不出病因,也有醫生懷疑是痔瘡問題,卻又找不到痔瘡的蹤影,「佢都有特登食多啲纖維質豐富嘅食物,但係劇痛無減少」。這名女醫生最終接受了放鬆肛門內括約肌的手術,排便痛楚大為減輕。

患者生活緊張壓力大

慢性肛裂的成因至今仍是一個謎,但劉永基指出生活緊張和壓力大是大多肛裂患者的共同問題,由於手術可以徹底解決問題,大大改善生活質素,故市民若排便時感到劇痛及出血,應立即求診找出病因,免受肛裂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