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蘇曜華守在窗前,看千百張臉孔。
那是瑪麗醫院藥劑部的窗子,蘇曜華每天穿着藥劑師白色制服,幾乎都要跟窗外病人說同一句話:「每日三次,每次一粒。」整所醫院每日平均應付一千四百多名病人,他在藥劑部執藥、派藥,還要跟病人簡單講解幾句用藥方法。
很多病人對藥物的認識淺得無知,遇到獨居不識字的公公婆婆,要教曉他們記着吃藥時間,得用上千年古老方法,在窗前對着老人家畫公仔,「這是太陽,即係早上吃一粒藥;這是月亮,認得嗎?即是晚上吃一粒藥。」畫有太陽與月亮圖畫的兩個藥袋之間,另有藥袋,並且畫有一個飯碗,代表午飯時候也要吃一粒藥。
太陽、飯碗、月亮藥袋對獨居的公公婆婆來說並不好笑,因為他們回家以後,只有一個人對着大藥包,若搞混亂了,根本無法處理,「那是等於文字,他們會很認真的記着。」
從配藥員晉升為藥劑師,十二年來,他所見的病人,不是長期病患者,就是絕症病人,糖尿、高血壓、心臟病的病人,受夠長年累月吃藥的煎熬,看醫生等兩小時,等候配藥,等足一小時,來到藥劑部最後一關,部份病人按捺不住煩躁心情,怒火都在藥窗前面爆發,「只是拿一種藥,等足一小時!」蘇曜華只好把無形「火藥」吞下肚。
化解病人心裏疑團
有些癌症末期病人,眉頭心鎖,拿了「標靶治療藥物」及嗎啡,只為延長壽命半年至一年、暫時止痛,這些病人吃藥不是為了根治病魔而是拖延時間,心情忐忑可想而知。「飯前半小時吃下止嘔藥,吃飯後就不會想嘔了。」蘇曜華願意花較長時間向他們講解藥性,讓他們掌握藥性,吃飯吃得好一點,身體壯健一點,努力對抗癌魔。
匆匆忙忙一段日子過後,突然想起有些臉孔好久不見了,他心裏就會明白,曾經在窗外閃過的感激眼神,永遠都不會再出現了。
在公立醫院工作十多年,他很理解醫生斷症開藥後已經沒有太多時間解釋用藥資料,但一些極度缺乏藥物知識的病人,卻可以鬧出很多匪夷所思的笑話。曾經有位病人在窗前痛苦問他:「點解那粒痔瘡塞藥咁痛㗎!」深究下,原來病人連同包裝用的錫紙一起往肛門塞。作為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蘇曜華為了幫助不同長期病患者了解藥物知識,統籌學會與聖雅各福群會合辦「藥療輔導服務」(熱線電話:28354320),由藥劑師義務為長期病患者及家屬舉辦藥物講座,化解他們心裏疑團。
記者 冼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