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香燈 - 陶傑

文化香燈 - 陶傑

一位老朋友從英國來香港,多年不見,叙起舊事,都聲討今天的英國教育。
「聽說連伊頓公學都不教拉丁文和希臘文了,英國的寄宿中學是怎麼搞的?」我問。
「教學時間表,要讓一點出來,教可蘭經。」朋友哈哈大笑。當然,這是說笑話。當年,他在牛津讀古典學,兼修拉丁文和希臘文,足足有三年,他一本英文書也沒有讀,全身浸潤在兩千年以前的古文典籍裏,英國的人精──上通天文,下精地理,人情世故,文史風流,都是這樣浸出來的。
「去牛津讀古典,現在一般也不要求中學讀過拉丁文和希臘文,進大學一年級才開始學。不像我們那時候,連大學入學的面試,已經與教授用拉丁文對答了。教育搞成這個樣子,英國都降格了。」
「聽說,貝理雅還更『寬鬆』,他當政時,中學都不一定要教莎士比亞。英國的中學沒有莎士比亞,正如香港這個城市,沒有了馬會,所有投注站都關掉,香港人的靈魂沒有了。英國中學生不懂莎士比亞,如同中國人不會打麻將,一個沒有麻將打的中國,還他媽的是中國嗎?」我說。
朋友又哈哈大笑了一通:「在中國也一樣嗎?中國大陸的中學生讀不讀古文?」
「以前不讀,毛澤東不准中國讀文學,只他自己一個人可以精讀,現在可以了。唐詩、宋詞、論語,中國的中學生是必修的。」
「那麼我們英國還衰過你們的共產黨了。」
「但是中國的古典,用的是同一套方塊漢字,希臘文和拉丁文,對於英國學生,完全是外語。中國人讀中國的古典,半猜半想像,還是可以悟出一點意思,不必從頭學,就像英國學生讀最早的英國詩《坎特布雷故事集》一樣:七百年前的英文,拼法和音義,都不一樣,但有點耐性,還可以讀進去。」
「那是因為英國只有一千年歷史左右,中國有三千年,你們的漢字,一脈相傳,保存了中國的文化。」英國朋友說:「雖然有點一知半解,也不無道理。」
「但在西方,英國人才是保留了希臘和羅馬精髓的國家嘛:民主、寬容、人權,沒有經歷過歐洲的宗教裁判所,論對蘇格拉底思想的了解,英國的羅素,簡直是衣鉢真傳,就像荷里活的《功夫熊貓》,傳承了李小龍和袁和平的中國功夫。」彼此送一兩頂高帽,話中又有點挖苦的機關。朋友果然是油條精,一聽就知道有諷刺,他笑得咳嗽起來,還噴出了幾星酒沫,呼吸有點急促,我怕他出事,拿出手機,準備叫救護車,打九九九。